<source id="gksis"><optgroup id="gksis"></optgroup></source>
  • <source id="gksis"><bdo id="gksis"></bdo></source>
  • <button id="gksis"></button>
  • 規劃海鮮3期 | 城鄉交流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前提

    時間:2018-01-31
    規劃海鮮3期 | 城鄉交流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前提



    【編者按】

    2017年8月,王富海董事長應邀參加2017(第十二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并做題為《努力推進城鄉對流》的論壇報告。他認為,當前城鄉統籌有兩大難題,一是城鎮怎樣才能真正容得下進城農民,二是農民大比例進城后農村怎樣才能與城鎮“等值化”。針對前者,需要國家“以城市發展為中心”,綜合性、大幅度調整相關政策。針對后者,城鄉對流是關鍵前提,宅基地政策是關鍵點,市場化是關鍵路徑。以下是報告的上半部分。

    全文20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綜合國內外城鄉關系發展的趨勢和經驗,我們可以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城鄉交流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前提。
    一、城鄉關系發展是一個城鄉交流越來越通暢自由的過程 

    自建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的演化就是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從形成到被打破再到逐漸解體、城鄉交流越來越通暢自由的過程。


    (1)建國初期: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     

    根本原因在于重工業導向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和基于工農業“剪刀差”的資金積累模式,以戶籍制度、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以及更深層次的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作為維系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



    (2)改革開放以后: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開始被打破     

    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了在城鄉之間的社會結構性流動過程。在過去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分離的兩大板塊中,產生出一塊介于兩者之間的規模越來越大的中間層。過去的工業和農業之間,出現了鄉鎮企業;城市和農村之間出現了小城鎮;工人和農民之間出現了農民工。這些都是一種打破。統籌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在1980年代就已消亡。但只是打破了農產品的“剪刀差”,農業用地,農村的勞動力等一系列“剪刀差”依然存在。



    (3)當前階段: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進一步解體

    2011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左右(2014年)。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自然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首要任務。戶籍制度、城市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點工作



    (4)發展趨勢: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基本消解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規劃:到2020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基本實現新增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又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城鄉交流的內容不能再只限于人口,還應有產業、科技、文化;城鄉交流的方向也不能再以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為主,而是雙向對等的;城鄉交流的驅動力也不再只是因為就業和經濟收入,而應是對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的追求。


    總之,我國的城鄉關系發展已有明確的發展趨勢,就是全方位地推動城鄉交流,徹底打破城鄉之間的壁壘和隔閡,模糊城鄉在概念和空間上的差別,實現真正的一體化發展。
    二、發達國家的城鄉關系變遷體現為城鄉要素的對流融合 

    盡管不同國家之間國情差異較大,但從世界工業化歷史進程來看,城市化總是與工業化進程相伴而行。發達國家的城鄉一體化是伴隨著其工業化進程同時實現的,它不僅有人口和生產要素由農村向城市的集聚,也有先進生產要素和先進文化由城鎮向農村的輻射,城鄉逐步走向交融,這種“雙向運動”的結果就是城鄉一體化。

    (1)城鄉關系走向交融的結果就是城鄉一體化。

    發達國家在城鄉統籌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他們的城鎮化一定是到了一個相對高級的階段,才進入到對鄉村的關注和補貼,以及一系列的要素流動。

    例如,德國城鄉等值化,即“在農村地區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質量”、“與城市生活不同類但等值”。英國城市村莊力圖營造出一種具有傳統鄉村特色的環境特征,在村莊上保留基本的農村特色,但是在公共服務設施上提升。



    (2)城鄉一體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同時實現的。

    在英國的工業化初期,城市大量吸納吸納剩余勞動力;在工業化后期,例如日本町村改造和韓國新村運動,城市打造鄉村,我國正好也處在這個階段;到了后工業化階段,城鄉對流成為普遍現象。




    三、無土地制度障礙的城鄉交流有利于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 

    從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的經驗來看,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是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的。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土地制度,政府的作用可以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促進農村土地集約利用,保護農用地發展資源,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土地開發機制。

    綜上,對比國內外經驗,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城鄉統籌就是為了推動城鄉之間的無障礙交流而開展的一系列制度供給側改革。過去維系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戶籍制度、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等,有些已經消亡,有些正在推進改革中,而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是最大最后的改革難點。

    所以,我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一場制度革命。我們過去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應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的主要利器就是城市,這需要我們把工作重心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以城市發展為中心”,故而,所有的制度體系需要重新設計,綜合性、大幅度調整相關政策,才有可能實現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市才能真正容得下進城農民,他們的居住、就業、公共服務才能跟得上。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那么就是準城鎮化(假城鎮化),因為制度還在搖擺,進城務工的農民連最低的福利保障都沒有。城鄉統籌80%工作在城市,剩下20%在農村,農村主要是制度問題。農村城鄉統籌的最終的目標一定是城鄉等值化。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州一页,欧美区日韩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