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命名深圳“設計之都”。如今,兩個多月時間過去了,伴隨著一系列運營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設計之都”深圳正在吸引全球視線。市長許宗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充分挖掘“設計之都”品牌資源,積極吸引創意資本和人才,推動全民創意行動,加快打造國家級創意產業園區,推動“兩城一都一基地”的建設。
在經濟危機背景下,以設計推動深圳由“制造型經濟”向“創意型經濟”升級轉型,是我們惟一的選擇。如何利用這一平臺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為未來城市的新轉型提供全新動力,使之成為深圳經濟與文化未來發展新的拉動力量?如何全力深化和打造“設計之都”,發揮其品牌魅力,搭建中國文化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平臺?連日來,記者采訪了部分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以及業內人士,聆聽他們的深入思考。
讓市民參與城市設計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
記者:您認為“設計之都”品牌應該為深圳帶來什么新的變化和新的提升?
王富海:“設計之都”應該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城市品位和內涵,從軟件到硬件都要有新的氣象。我在巴西庫里蒂巴,處處能夠感受到充滿設計感的房子、街道、周末市場,設計無處不在;在日本,隨便一家小院的門口一定有市民自己設計的花草和石頭等園藝;而荷蘭的櫥窗非常聞名,除了公共櫥窗外,普通人家的櫥窗同樣風景無限各有趣致。
反觀深圳的街道物質要素,整體審美品位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能否建立設計城市藝術委員會之類的機構,來統一一下整體的設計,使得我們的城市設計既多元又富有品質。深圳的各個小區非常漂亮,但是很多小區中間的綠地是開發商為了造景而設,并沒有市民的參與。如何讓普通市民更多地參與到設計中來,共同融入并感受設計之美,并發動企業投資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環境,都是深化“設計之都”內涵的題中應有之義。記者:深圳設計體制的開放、設計企業的市場意識服務意識都在全國處于前列。當下應如何進一步增強人才吸引力,從而讓“設計之都”呈現更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王富海:深圳的規劃建筑設計有先發優勢,移民文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活力四射的城市精神為創意設計培育了成長土壤,開放的設計制度也為規劃師和建筑師們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深圳本土的城市建筑設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名氣和影響漸弱,設計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擴大。
一座城市能否因設計而榮耀,關鍵是看這座城市能否聚集最優秀、最頂尖的設計人才。所以當務之急是政府要對設計產業的整體情況、產業趨勢等做出發展規劃,從而吸引更多的新鮮血液,形成人才梯隊。
打造設計業總部基地
華強文化科技集團總經理李明
記者:深圳華強集團經過多年的摸索,找到了一條以主題公園為龍頭,依托科技進步和自主知識產權為市場武器,積極發展文化產品出口的新路子。您認為應該如何依托“設計之都”這個品牌,進一步提高深圳的城市競爭力?
李明:借助“設計之都”的力推,深圳應該打造更多以設計為依托和核心的總部加基地格局。總部是強調創意和設計的概念性總部,對內輻射全國,對外輻射全球。我們要充分利用“設計之都”的品牌,讓深圳總部以幾個方面為靈魂:一是創意設計,二是知識產權和專利,三是核心研發,最終實現對全國和全球的輻射。
從華強文化科技集團來說,去年,由集團主導投資興建的國內最大文化科技主題公園在山東泰安正式動工。公司近日還簽約多個大項目,在沈陽和蕪湖各投資建設一個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屆時可以把產業基地需要的人工和基本人才放在當地資源,深圳則制造品牌,提升技術,是創意的總部。
記者:作為政府來說,推動“設計之都”的發展應該更多地著眼于哪些方面?
李明:深圳的科技型文化欲在高端文化產業上有所作為。作為政府來說,應該為這些企業提供品牌展示的舞臺和天地,從而助力企業在全球市場的進一步飛躍和發展。
“設計之都”不能只是一個單純的名稱,要讓國內外的人們看到真正的創意和設計,以及這些設計未來的更大發展空間。把以前只能夠理解的東西,真正變成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東西。我們正擬在大鵬灣建設我們的體驗基地,讓人們真正感受我們的創意精華。政府對于高端文化企業的全面展示,將有利于深化“設計之都”的內涵,讓國內外的來賓們真正感受到“設計之都”的魅力,感受深圳以原創品牌和拳頭產品為核心的競爭優勢。
增強設計教育造血功能
深圳市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合伙人劉曉都
記者:深圳設計如何借力“設計之都”這一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讓本土設計師達到國際水準?
劉曉都:目前,深圳是中國設計行業的重鎮,但還不是中國實力第一。深圳申報“設計之都”本身展現的正是這座城市探索發展新模式、尋找城市與市民關系新定義的深入思考。 “設計之都”為深圳的發展打開了一條更寬闊的道路。深圳人期望以此為平臺再度出發,尋找更廣闊的天空。本土設計公司是否設計出大量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作品,是檢驗“設計之都”稱號是否名副其實的惟一標準,因此,成為“設計之都”的深圳應該為本土設計師與國際水準名牌設計師同臺競技提供平臺,發動各種力量激勵本土設計水平的提高,其中大力提拔年輕的本土設計師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現在政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機會,企業更有追趕世界水準的設計追求和愿望,設計師應該自己增加職業責任。在量的基礎上,如何把設計的質量快速全面地提升,這是我們要應對的最大的挑戰。我們不反對引進國外著名的設計師,但是我們應該給深圳設計師一個同臺競爭的機會,這樣才能真正跟高手碰撞交鋒。
深圳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其未來的走向一定會載入史冊,在歷史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有幸生逢其時的深圳設計師們正生活在一個歷史變革的中心位置上,這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們的城市設計應該找到自己在國際視野上的坐標,形成自己的特點。
從長遠來看,深圳提升建筑設計水平的關鍵在于增強“造血”功能。據了解,目前深圳只有深圳大學一所高校有建筑設計的本科學位,遠遠不能適應深圳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要求。我建議深圳應該抓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的機遇,推進更多的建筑設計教育機構的建立。最終通過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辦好深圳的設計教育,實現持久的發展。
盡可能多占有數字資源
市政協委員、雅昌企業集團董事長萬捷
記者:怎樣理解“設計之都”的內涵?雅昌所代表的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有可能在創意產業的其他領域推廣嗎?
萬捷:我們首先要廊清“設計是什么”這個問題。設計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而不能僅僅理解為可以轉化為GDP的生產力,要通過設計來提高城市人口的綜合素質,提高城市的整體品位。
其次,要理解“設計的價值為何”以及這種價值如何認可。目前中國的大環境下,人們還沒有習慣為“設計”付費,比如裝修一個工程室內設計免費,出版一本書裝幀設計免費等等,設計人的價值普遍沒有得到認可。對此,政府可從建立激勵機制入手,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設計價值的氛圍。
具體講來,我建議首先要重視教育。從政府到民間,從公益性到商業性,在深圳這座城市多舉辦各種各樣的設計展,包括工業品設計、平面設計等等,甚至鼓勵各類商業性設計展,如生產手機的企業可開辟面向公眾的免費設計博物館,展示高科技商品的設計性,牛仔褲品牌可在大型商業空間展示服裝設計的核心元素。此外,重視學校教育中的設計知識普及,包括美術、色彩、音樂的綜合鑒賞。
其次,“科學+藝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雅昌將來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藝術類數字出版商。全世界最大的圖片公司是微軟,GOOGLE、亞馬遜每年將1000萬種圖書掃描進數據庫,他們都在盡快、盡可能地占有數字資源。數字資源是未來文化產業鏈條上的核心競爭對象,各種媒介只是附著其上的形式和工具。資源是有限的,科技則可以不斷創新。創意分兩種,藝術創意和模式創意,兩種都要兼顧。“設計之都”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更需要從創意產業鏈的源頭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