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原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富海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深圳城市規劃的30年歷程。 發展分三階段,敢闖、創新、發展
王富海將深圳的城市發展分成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那10年,可以說它的主題叫做‘敢破善闖、昂揚筑基’。”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這10年的主題叫“改革創新,開放搞活”。第三個階段是最近的10年,主題是“慣性發展、矛盾積累”。“積累的矛盾也在這10年慢慢暴露出來。”王富海談到,“后5年,土地基本上快用光了,開始出現了負面的狀況,具體的表征有堵車比較嚴重、房價比較高,超出了市民承受的范圍,對城市的競爭力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規劃適度超前,發展迅猛健康
王富海把這三個階段結合城市規劃以5年為一個周期進行了回顧。1985年深圳特區的總體規劃確定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構,叫做帶狀的從東到西的組織結構,“后來深圳的整個發展讓我們覺得這個結構是一個具有超強彈性的結構,這個規劃得了當時國家規劃獎里總體規劃的第一個一等獎,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1991年到1995年,深圳把帶狀組團的結構繼續往外延伸,但分成了三個帶,一個是西部的發展軸去廣州的,一個是中部的發展軸透過東莞去廣州的,還有東部一個發展軸去惠州的。1995到2000年,以迎接香港回歸作為契機,這段時間城市的提升非常明顯,包括海岸線、城市道路、街景綠化、公共空間,還有國門整治、商業街整治,以及在寶安、龍崗提出一鎮一廣場、一村一公園的方式。
到了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福田中心區的建設發展和軌道交通建設都成為深圳的標志性事件,城中村的改造也成為政府強力推進的一件事情。最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也基本確定,在城市發展的結構上提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西、中、東三條發展軸和南北兩條發展帶為基本構架,形成三軸兩帶的軸帶構架”,在這個框架中,提出了城市雙中心,即羅湖、福田作為傳統的中心,前海中心和寶安中心合起來作為未來發展的一個新核,另外要做5個城市的次中心,包括龍華、光明、龍崗、坪山和鹽田,另外還有8個組團的中心。
王富海還介紹了這30年來深圳的6次總體規劃,他表示,深圳城市建設的組織在這些總體規劃規劃的協助下,適度超前于城市的需求,是深圳發展得這么快、這么猛,但是基本上還可以保持比較健康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條件。規劃有得有失,協商式規劃開啟未來
歸納成就,王富海表示有三點:一是追求規劃的高水準,并且在建設中先行一步;二是在體系、技術、操作上,對城市發展的操控性比較好;三是在城市規劃的技術上,深圳有很多方面在全國是領先的。“我們的城市規劃不枉深圳特區作為全國改革創新的實驗地的職責。”王富海也表示,深圳規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遺憾的事情,他同樣歸納為三點:布局結構沒能理順,建設用地沒能控制,領先優勢沒能持續。
談到未來,王富海認為將面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低碳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挑戰,在科學發展上,深圳的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制約和協調要符合規律;在和諧發展上,深圳的民主、法治、公平要成為重點;在低碳發展上,需要在宏觀、中觀、微觀方面對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轉型;在創新發展上,要求制度創新、產業創新也要求城市發展的手段創新。
“以前做的是理想規劃,現在我們做的是科學規劃,未來則是協商式的規劃,也就是說社會的各種力量要共同參與規劃,決策者、領導者、建設者、規劃者以及廣大的市民、企業,大家一起來協商,才能夠把這個城市規劃好。那時候,相信深圳的規劃將從物質規劃變成對政策方面的討論,并且最終會走向一種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引導上面來。”
備注:文章來源于2010年7月18日 《深圳特區報》,中國網、搜房網等媒體也進行了相關報道。
【主講嘉賓簡介】王富海,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城市規劃》雜志編委。深圳市政協委員(訂正:我司董事長為深圳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建設系統勞動模范。曾榮獲國際建筑師大會(UIA)城市規劃專項“阿伯克隆比”榮譽提名獎(1999)、建設部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2000)、國家規劃設計金獎(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