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gksis"><optgroup id="gksis"></optgroup></source>
  • <source id="gksis"><bdo id="gksis"></bdo></source>
  • <button id="gksis"></button>
  • 【蕾奧原創】“城市雙修”來襲,規劃準備好了嗎?

    時間:2017-04-07
    【蕾奧原創】“城市雙修”來襲,規劃準備好了嗎?

     

    導讀

     

    近期,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安排部署在全國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目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

    《指導意見》中提及,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行動,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城市短板的客觀需要,是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

    并提出了要求: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雙修”實施計劃,完成一批有成效、有影響的“雙修”示范項目;2020年,城市“雙修”工作初見成效,“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其中,要求編制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專項規劃,并統籌協調城市綠地規劃、海綿城市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并開展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

    換言之,未來各地將要加快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專項規劃的修編,那城市雙修規劃究竟是什么?應該怎么做呢?下文為你逐一解讀。

    1

    “城市雙修”是什么

    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城市雙修就是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

    生態修復是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城市修補是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楊保軍認為,西方城市應對的是成熟期后的衰退,我國的“雙修”則是應對成長中的煩惱。“雙修”是基于我國追趕期快速發展、粗放開發、平庸空間大量出現等問題而提出的。

    2

    政策意見怎么說

    根據住建部最新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城市雙修規劃工作具有了較強的指導性。

    • 明確了對城市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城市修補專項規劃的編制要求

    • 明確了對修復城市生態改變生態功能的工作要求,同時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技術方法密切相關,關聯性強

    • 清晰列出城市“修什么,補什么”的工作要求,細化至節點設計等微觀層面,可操作性和指導性強。

    • 加強了對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和監督的后續保障,實行嚴格的監督考核

    •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抬頭主管部門除了住房城鄉建設和城鄉規劃部門,增加了園林綠化部門,表明了對城鄉綠化系統構建的實施建設的重視。 

    3

    專家學者怎么看

    諸多學者均對“城市雙修”的定義、內涵、意義和方式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對于“城市雙修怎么做”這一話題的討論,也提出了一些城市雙修規劃策略的觀點,主要包括:

    (1)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

    (2)以城市設計為重要工具

    (3)采取針灸、織補等干預程度較輕的行動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對城市的破壞

    (4)以人為核心,關注日常需求

    (5)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多方參與

    4

    “城市雙修“規劃究竟要做什么

    結合政策文件及相關學者觀點,我們認為“城市雙修“規劃內容應該包括:

    (1)生態修復:修山、治水、綠地

    1)加快山體修復

    因地制宜采取科學的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隱患,恢復山體自然形態。

    在保障安全和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多種山體修復利用模式。

    2)開展水體治理和修復

    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

    綜合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全面實施控源截污,系統治理排水口、管道和檢查井

    開展水體清淤,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

    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恢復自然岸線、灘涂和濱水植被群落,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3)修復利用廢棄地

    恢復廢棄地自然生態功能,通過規劃和城市設計,合理安排利用。

    4)完善綠地系統

    推進綠廊、綠環、綠楔、綠心等綠地建設,構建完整連貫的城鄉綠地系統。

    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優化城市綠地布局。

    大力拓展綠色空間,通過拆遷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等方式提高城市綠化效果。

    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廣老舊公園提質改造。

    (2)  城市修補:彌補城市功能缺失,全面優化人居環境

    1)完善基礎設施配套

    完善城市給水、排水、燃氣、供熱、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

    加快改造老舊管網,建設綜合管廊,推進各類架空線入廊。

    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公共廁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統籌規劃建設基本商業網點、醫療衛生、科教文體、養老、物流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2)增加公共空間

    積極拓展公園綠地、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完善公共空間體系。

    控制城市改造開發強度和建筑密度,根據人口規模和分布,合理布局城市廣場,滿足居民健身休閑和公共活動需要。

    加強對山邊、水邊、路邊的環境整治,加大對沿街、沿路和公園綠地周邊地區的建設管控,禁止擅自占用公共空間。

    3)改善交通道路

    街區的規劃和建設方面,落實“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打通斷頭路,形成完整路網,提高道路通達性。

    優化道路斷面和交叉口,適當拓寬城市中心、交通樞紐地區的人行道寬度,

    完善過街通道、無障礙設施,推廣林蔭路,加快綠道建設。

    改善各類交通方式的換乘銜接,方便城市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在老舊城區規劃建設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樓,增加停車位供給。

    4)改造老舊小區

    支持老舊建筑加裝電梯,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宜居水平。

    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完善照明、停車、電動汽車充電、二次供水等基礎設施,實施小區海綿化改造,配套建設菜市場、便利店、文化站、健身休閑、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服務設施,加強小區綠化,改善小區居住環境,方便居民生活。

    5)歷史文化保護與再利用

    做好城市歷史風貌協調地區的城市設計,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

    采取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方式改造老舊城區,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肌理。

    推動老舊工業區的產業調整和功能置換,鼓勵老建筑改造再利用,盤活舊廠房資源用于公共文化、公共體育、養老和創意產業。

    確定公布歷史建筑,改進歷史建筑保護方法。

    6)加強城市設計

    通過加強總體城市設計,確定城市風貌特色,保護山水、自然格局,優化城市形態格局,建立城市景觀框架。

    針對新城新區、重要街道、城市廣場、濱水岸線等重要地區、節點進行城市設計

    完善夜景照明、街道家具、標識指引和雕塑等建設體系。

    加強新建、改擴建建筑設計管理,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制作精品佳作。


    5

    三亞城市雙修案例借鑒

    (1)規劃背景

    2015年4月中旬,國家住建部部長陳政高一行來到三亞考察調研。針對三亞突出的城市問題,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

    2015年6月,國家住建部正式發函,同意將三亞列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綜合試點城市。

    (2)“生態修復”——山、河、海的修復

    •  “山”的修復
      針對采石開山和果林侵占的修復

    •  “河”的修復
      針對河道淤塞、河水污染、岸線優化的修復策略,以及打造海綿河岸、紅樹林修復和截污凈污的實時操作策略

    •   “海”的修復
      水質修復、岸線修復、珊瑚礁修復,制定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辦法

    (3)“城市修補”規劃

    以“山、河、城、海”相交融的城市空間體系為目標,運用總體城市設計的思路和方法,重點圍繞城市形態、建筑色彩、廣告牌匾、綠化景觀、夜景照明、違建拆除“六大戰役”開展。

    城市空間形態與天際線

    城市及建筑色彩

    廣告牌匾

    綠化景觀

    夜景照明

    違章建筑拆除

    (4)其他修補工作

    結合城市突出問題和發展目標,需要關注的其他幾個方面,包括交通修補、文脈修補、功能修補等

    • 交通修補

     原則:從宜車到宜人、交通空間的整體修補、關注服務游客

    重點抓手:道路網絡系統修補(特別是老城區)、打造旅游度假城市示范路

    • 城市文脈修補和文化延續

    問題:物質載體衰敗、本土特色遺失、資源利用不足

    修補策略:由“點”到“面”

    • 城市功能修補和城市更新

    核心功能分析,明確需疏解、嚴控、優化、增補的功能。

    近期工作統籌

    (5)專題研究及專項規劃

    三亞城市雙修工作開展了多個專項研究及相應的專項規劃實踐。

    • 三亞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規劃

    規劃系統地梳理了三亞市中心城區的水系結構,形成水利上安全,生態上連通,景觀上連續的水系網絡

    將中心城區水系打造成以雨洪為友的“城市海綿系統”;明確城市水系的保護和開發強度,確定中心城區城市藍線和水系河道兩側后退綠線,明確退線距離和管控要求;從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思考三亞中心城區水系濱水空間的城市空間結構、資源利用、產業布局、設施配套、景觀設計等問題,探討如何加強三亞中心城區精致化建設,集約利用土地,完善提升城市形象。

     

    • 三亞市東岸濕地景觀設計——恢復濕地,打造水上森林

    東岸濕地為三亞市現存的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面積約68公頃。在城市化進程中水體受到污染,濕地逐漸退化。

    項目核心目標是改善水質,恢復濕地生境,同時融入城市功能,打造成綜合性城市濕地公園。通過充分挖掘場地文化和土地記憶,項目以陂塘系統作為濕地恢復的核心要素和方案形式來源,集城市雨水收集、雨洪滯蓄、水質凈化、濕地生境恢復和鷺鳥棲息地營造、三亞歷史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以最小干預的建設方式打造城市濕地海綿

    •  三亞市鳳凰路景觀工程——海綿道路,城市風景卷軸

    鳳凰路是貫穿三亞市區的城市主干道,是三亞中心城區重要進出口門戶型交通干道。作為城市主干道,在未來將作為“海綿城市”背景下重要的“海綿綠廊”來打造。

    方案將現狀完全依賴市政灰色基礎設施的鳳凰路排水系統改造為充分利用道路綠地、以“排”為主,“排、蓄、滲”三大用途結合的生態雨水排放系統,可滯蓄一年一遇暴雨徑流量的60%。充分結合道路外部環境,合理安排種植,結合慢行系統和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成一條以多樣城市界面展示為主要特色的城市景觀大道。


    6

    小結

    城市雙修規劃雖然是城市專項規劃內容體系的一個新生名詞,但其內容體系涉及了水體治理、綠地系統構建、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等較為常規的內容,實際并不新鮮。

    其核心的目標是通過雙修規劃的編制建設與實施,對城市從宏觀到微觀實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系統性更新和修補,,解決我國快速城市化以來積累的復雜問題。

    同時,未來城市雙修規劃不僅以專項規劃形式呈現,更多地與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等協調統籌。如三亞已將“雙修”、“雙城”工作納入了最新版總規。未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理念將在規劃工作中全方位地加強,統籌城市病治理工作

    (撰稿人:盧少少  楊遠超)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州一页,欧美区日韩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