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4晚,一場思維碰撞之旅
——我司規劃一部設計師王啟豪參加2018年國際青年規劃師工作坊
編者按:2018年ISOCARP+UPSC國際青年規劃師工作坊于7月23日至27日在古城西安舉辦。工作坊是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的YPP項目(Young Planning Professionals' Program)系列活動之一,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托舉工程”的重點支持項目。本屆工作坊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和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承辦。在短暫緊湊的一周時間內,國內外青年規劃師在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導下,圍繞“工業遺產保護與地區復興”的主題開展了高強度的緊密合作。本屆工作坊參與者經由全國各地單位推薦以及全球征集,最終遴選出20名國內青年規劃師及4名外籍青年規劃師。我司規劃一部王啟豪入選參與本屆工作坊。以下是他分享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本次工作坊以西安的工業遺產狀況為背景,圍繞“城市復興——工業遺產活化”這一主題展開工作。在“千城一面”的今天,工業遺產如同城市面孔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標簽,有力地襯托著城市底色,是城市文化底蘊的積淀,也是城市活力發展的見證。
如何在城市規劃中確定工業遺產保護區的范圍,在設計中使這些工業遺產在新時期重新煥發活力,重新構建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目前城市設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本次工作坊以西安名噪一時(50—90年代)的城市衛星新城——紡織城為研究及設計對象,力爭通過對工業遺產歷史、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資源價值的評估,從經濟產業、內外交通、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公共空間、文化遺產角度提出設計策略及方案,針對紡織產業衰退、紡織城社區老齡化嚴重以及設施陳舊、缺失等問題提出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首先我想特別感謝3位國際導師——香港大學建筑系Sylvie Nguyen,莫斯科ArchNOVA城市研究與工程實驗室Fedor Kudryavtsev以及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規劃系Gunay Zeynep,以及3位國內導師——西安建科大建筑學院常海清教授、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劉春凱副總工程師以及五合國際總裁趙云偉博士對我們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他們深厚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使我們受益匪淺。
工作坊感悟
一、時間緊回首整個工作坊,時間緊湊、工作強度大是最明顯的體驗:
--第一天,全員一早進場調研,晚上第一輪自由組隊(6個專題)并進行SWOT分析匯報;
--第二天,上午深化項目定位及功能策劃,下午匯報后進行第二輪分組(融合為4個專題),當晚即進行分組后的專題設計策略構思及設計輸入;
--第三天,上午邀請紡織城居民、工人,政府部門及開發商舉辦座談會,各專題組向在場各位利益相關者進行專題分析及設計策略匯報,并邀請各位點評各組方案;
--第三天剩余時間及第四天全天,各專題組完成設計方案、制作2張A0展板及匯報文件。期間導師組會與各小組進行至少六次的頻繁討論交流。
--第五天,匯報展示。
二、方法新
本次工作坊的出發點之一是促進中西方規劃設計思維、設計方法的互動碰撞,很多國內的青年規劃師都表示在工作方法創新這方面深受觸動:
1) 兩輪分組,互補融合。第一輪分組是學員根據自己擅長或興趣選擇專題;在聽過第一輪各組的匯報后,第二輪的分組(四組專題分別是:經濟繁榮Economic Prosperity、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silience、可續宜居Sustainable Living)則使部分學員有針對性地選擇,或能夠優勢互補、或能夠發揮能力、或能夠學習感興趣的專題;
2) 西安本地設計師及國外設計師搭對,平均分配于各組。為保證國際化的工作氛圍以及在地知識的實際支撐,各組配備本地及國際設計師各一位;
3) 圖示化SWOT分析,設計策略直接落圖。幾位導師以城市設計及建筑設計背景為多,非常強調以圖示化語言進行表達,不論是在第一天進場調研后的現狀分析、還是后期設計策略及方案環節,貫穿“宏觀—中觀—微觀”尺度的圖面表達能力都是導師所看重的。
4) 參與式規劃,利益相關者用馬克筆點評方案。對于國內青年規劃而言,本次工作坊較為有趣的一點是座談會的匯報后,導師分配暖色及冷色馬克筆于各利益相關者手中,邀請其對各方案進行評價——將其認可的設計策略用暖色標出、其認為可改進的則用冷色標出。這極大增強了公眾參與的意義,也讓各組對于紡織城發展的實際需求有了更深入理解。
5) 專題有側重,不宜面面俱到。導師所設置的四項特色鮮明的主題,一方面是工業遺產復興類項目中系統思維的幾大切入點,另一方面是解決紡織城自身現狀困境所需要重點突破的幾大方面。每組方案雖可能有相似的空間設計,但在思維邏輯及解決問題的思路上指向性是很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從經濟產業繁榮發展來看,導師可能注重關注什么樣的工業建筑功能可以激發活力、這些功能可以產生什么樣的經濟活動?這些活動是否能夠與現有的活動融合疊加?新舊活動交織后對空間有什么要求?從可持續宜居角度來看,導師可能強調人居環境存在什么現狀問題?如果是聯系性不佳、居民活動的移動性及可達性差,應以什么設計手法在哪些空間做提升?這些空間的更新改造可行性如何、應如何聯系工業遺產建筑功能的更新?這些空間的再塑應如何形成系統?
整個工作坊過程中,導師與各組的討論次數平均不低于3次/天,這種頻繁的討論可能與國內青年規劃師在日常生產類項目的工作體驗很不相同,但這樣不同的體驗恰恰促進了設計思維的融合,以及國內外規劃思路和設計手法的交互。
四、樂趣多
因為是學術性的工作坊,國內外規劃設計師在合作過程中,更多地是互補和協助,從各自身上學習優勢,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因此,所有小組在高強度的項目壓力下,縱然需要夜以繼日的工作,但仍充滿著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五、結語
本次工作坊對于國內外的青年規劃師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對于解題和設計思維等方面有極大的啟發意義。我司將繼續鼓勵青年規劃師積極參與此類活動,并從中充分總結經驗、積累資源,強化我司青年規劃師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