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gksis"><optgroup id="gksis"></optgroup></source>
  • <source id="gksis"><bdo id="gksis"></bdo></source>
  • <button id="gksis"></button>
  • 規劃海鮮30期 | 規劃的挑戰與命題——從1.0到2.0

    時間:2018-09-21
    規劃海鮮30期 | 規劃的挑戰與命題——從1.0到2.0


    編者按 


    由蕾奧董事長兼首席規劃師王富海著的《開創城市規劃2.0:行動規劃十年精要》將于近期面世。本書以行動規劃的理論為切入點,結合蕾奧十年來的經典案例,系統敘述了蕾奧主張行動規劃的緣由、思路、內涵、具體內容及其用途,闡述了行動規劃在中國城市規劃制度與體系演進中的意義,并對行動規劃如何應對2.0時代的發展趨勢和規劃需求做出了前瞻性的探討。本書以“開創城市規劃2.0”為主題,那么何謂規劃2.0?接下來的幾期規劃海鮮,我們將圍繞規劃2.0,談談我們的理解。今天是第二篇《規劃的挑戰與命題——從1.0到2.0》。


    核 心 觀 點   


    城市發展從1.0的建設時代轉入2.0的運營時代,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回歸理性,尊重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應當以人為本,塑造承載理想的共享家園;應當關注效益,提升城市空間的人氣活力;應當包容創新,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應當面向操作,成為各界認同的治理工具。


    全文3000字,閱讀需要6分鐘


    正如工業1.0 時代之前沒有成型的工業體系,但已存在手工業和大規模作坊一樣,規劃1.0 時代之前并非沒有規劃,但沒有成型的規劃體系,規劃設計只是簡單服從于具體項目建設的需要,即便項目大到城市這個級別(例如包頭、攀枝花之類的工業城市)。

    我們可以把20 世紀80 年代《城市規劃條例》和《城市規劃法》的頒布實施作為規劃1.0 時代成型的標志。總體來說,1.0 時代的規劃延續了計劃經濟的特征,通過遠景藍圖由遠及近、自上而下傳導控制經濟社會發展,但在管理應用上,以房地產市場化為分野,呈現“建設規劃”和“經營規劃”兩個不同的階段特色。前者政府是城市建設主體,規劃主要服務政府建設項目需要,是城市建設的“施工圖”;后者市場主體介入城市建設,規劃又成為土地出讓的“批發單”。

    剛則易折,講究技術理性的規劃在外部環境變化下漏洞百出,廣受詬病;而“守株待兔”式的被動式行政許可管理則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城市發展需求。進入城市運營時代,面對改善、轉型和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命題,中國城市將進入一個長期持續的“再城鎮化”過程,1.0 時代的規劃將更加捉襟見肘。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不能用導致過去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


    城市運營時代首先面臨巨量的存量資源盤活、提升、維護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中,房地產去庫存就是針對巨量的閑置商品房問題提出的。除了商品房空置、建設用地閑置,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建成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地鐵、公交、港口、機場,乃至教育、醫療、園林……后續運營維護都將是吞噬現金流的巨獸。據北京財政局公布的信息,2007 年至2013 年,財政補貼北京地鐵各類資金221 億元,其中2013 年財政補貼基本運營虧損26 億元,更新改造支出近20 億元,而2013 年全市用于公交系統運行的總補貼支出更是達200 億元之巨!這就是運營時代這個“新時代”與過去面對的最大不同:某種意義上,如何“養”一座城市,要比“建”一座城市更難。過不了這個坎,前三十年快速城鎮化只是鑄就了“吞金巨獸”,“再城鎮化”就會倒在財政這只攔路虎上。 


     * 根據趙燕菁的《城市化2.0 與規劃轉型》一文,在城市化過程中,資本支出遞減,而運營支出遞增。因此在“城市化1.0”階段,要填補城市發展的資本缺口,將以土地為主的資源轉化為城市建設發展的資本,到了“城市化2.0”階段,城市運行維護成本大增,如何保證穩健的現金流是城市運營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城市運營時代其次面臨著從“城”到“業”與“人”的視角切換

    城市空間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城市在建設時代通過土地滾動開發建成的物質環境,需要由持續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填充、支撐,使之更具活力、效益。“業”與“人”是城市的兩大稅基,是城市繁榮活躍的基礎,同時也是持續穩健發展的土壤。城市產業發展,如果在以往還呈現投資驅動、外生型的特征,那慢慢就應向自我孵化、自我培育、自我升級的內生型發展,而要實現這樣的發展,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當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正如一個家庭需要壯勞動力,在人口紅利退潮之后,勞動力爭奪的新戲碼正在上演。城市競爭手段也從原來的資本補貼轉向勞動力補貼。城市運營時代,就要打好住房、教育、醫療、環境、休憩、文化、就業等各種政策“組合拳”,打造勞動力和人才的“吸附器”,催生產業的自我升級和完善。


    近年來的“搶人”大戰 



     * 近年來,國內一、二線城市掀起了“搶人”大戰,圍繞優化就業環境、降低生活成本、完善公共服務,各城市先后制定大量的政策和行動,以提高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城市運營時代最后還面臨著城市系統復雜性和管理要求精細化這對矛盾


    從建設時代轉入運營時代,管理者面對的是已初步成型但又欠缺磨合的城市各系統、各要素,其中還蘊含著快速發展期積累的矛盾。僅以交通為例,特大城市可能就面臨著軌道建設、公交體系完善、慢行系統建設、交通擁堵防治、機動車輛管理、停車場補充等一系列問題,牽一發動全身,設施硬件補充和政策軟件調控多管齊下方能見效。而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完善、市民意識的提高,以及出于制度成本、財務成本的種種考慮,要求城市管理的手段和政策精細化、精準化,準確高效地解決問題而不至于引起新的矛盾和問題。建設時代鋪開的攤子,需要到運營時代精細地來收拾,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需要靈活運用新的工具和手段。

    城市發展從1.0 時代到2.0 時代,為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城市規劃工作者,應該做怎樣的回答?

    有一種回答是:上述諸多挑戰與問題并沒有超出規劃原理的范圍,其實已見慣不怪了,是城市規劃早就考慮到的。針對當前的新情況,我們根據最新指示精神,采用了最新的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判斷,提出了應對之策,在用地布局上做了相應調整,在文本上增加了若干條要求……總之,“考慮了”并“納入了”發展藍圖與文本,責任盡到了,具體的建設管理就要各級實施者在規劃的指導下自行解決。

    另一種回答是:我們要從云端回到人間,深入城市運行當中,發現真正的問題,判斷各方真實的需求,提出順應城市發展規律、適應經濟社會能力、符合政治和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我們應當更深刻地理解國家治理的理念方式和城市運行的地方性、階段性特點,盡最大可能利用科技革命時期的技術理性判斷其對城市的多方位影響,對城市運行做出更加準確的研判,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我們應當為城市做出更為理性的前景方案,但更注重漸進式的改善,從綜合系統性的統籌行動計劃,到局部的運營提升建議,再到具體項目的策劃實施設計。在轉型與變革的城市2.0 時代,我們不再尋求前置式理想藍圖刻板地放大到鮮活的城市中,反而更加期待推動城市在漸進改善的量變中逐步實現理想的質變。

    這兩種回答的區別,就是規劃1.0 和規劃2.0 的分野。

    如果要進一步概括規劃2.0的特征,我們可以羅列出如下要求:



    ——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回歸理性,尊重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城市運營的基礎是本質性的社會經濟規律,而不是領導意志或者其他好高騖遠的浮夸,把握規律、順應規律,才能引領城市持續發展。
    ——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以人為本,塑造承載理想的共享家園。“城市即人”,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倫理,而且對于塑就城市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關注效益,提升城市空間的人氣活力。城市建設需要彌補質量方面的欠賬,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城市空間必須以其社會經濟效益的發揮為前提,促進品質提升、活力提升。
    ——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包容創新,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城市建設作為空間供給也是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塑造包容共享的生活環境、激發創新的工作氛圍,可以順應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助力城市順利完成發展動能的切換。
    ——城市2.0 時代的規劃,應當面向操作,成為各界認同的治理工具。新時代是政府、企業、社會、市民共同建設城市的時代,規劃作為空間治理的工具,必須在滿足政府作為管理主體的需求前提下,反映市場需求、市民意愿,促進社會共同進步。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州一页,欧美区日韩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