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王富海董事長出席“2018北京大學未來城市論壇”,并做題為《信息時代的城市結構》的會議報告。
王董在報告中指出:城市的歷史已有數千年,而汽車的“闖入”不過百年而已,卻帶來了現代城市的大幅度擴張,以及向心性的城市生活。盡管汽車擴大了城市半徑,但已顯過猶不及,快速滋生的“城市病”反映出“汽車時代”的城市效應正在由正轉負,而“后汽車時代”的來臨正通過多類型公共交通、自行車回歸、改善步行條件、窄路密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等手段來對沖汽車的負效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時代的到來將極大地影響未來城市的發展。如果說,工業革命讓社會高度組織化,汽車文明帶來城市機器化大擴張,那么信息革命讓個性走向新高度,科技爆炸將解構城市,讓生活步向自由王國。以智能化與信息化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對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價值創造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都可能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也當然會影響到人居形態。
這種影響可能首先從改變集中工作模式開始,如能夠身臨其境的遠程會議將降低辦公的集中頻率,居家辦公和偶租社區共享辦公室會讓工作者的作息習慣發生改變,多類別興趣型社區的出現也會改變人們的居住選擇,未來的社區生活也會更加完備、溫馨、特色……
如此種種,將推動城市結構的“區塊鏈”式重構:扁平化社區基本滿足日常生活與工作/學習需求,被迫出行越來越少,交通需求降低;軌道交通便利,少量共享汽車,私車減少,促進提高型需求頻次減低且能靈活落位;中心區辦公職能弱化,樓宇過剩,文化與交往功能突出,推動“去中心化”、特色化,區位級差價值縮小;最終,高密度大城市在市域/區域范圍疏解,促進城市形態疏密有致、混合布局,休閑運動空間強化。
本次論壇歷時兩天,包括“可持續的城市—區域治理”、“未來城市研究的理論思考”、“未來城市治理的新框架”等8個議題的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吳志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吳云東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呂斌教授,牛津大學教授、北大—牛津PEAK URBAN研究組主任MichaelKeith等國內外50余名專家學者和現場近百名聽眾共同參與了這場關于未來城市的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