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下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舉行主題為“新型城鎮化”的分論壇。論壇上半場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陳晨主持,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林永新點評,下半場由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特色小鎮研究中心副主任楊上廣教授主持和點評。共有10名參會嘉賓發言,從經濟、政策、空間等角度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珊珊:面向未來的我國城鎮化水平和人口分布格局研究
陳珊珊認為我國在跨國城鎮化中心門檻后人口城鎮化增長趨勢將持續放緩,區域差距縮小,城市群承載城鎮人口比重進一步上升。依托國家新型城鎮化大數據公共平臺,項目組運用年齡演算模型、必要勞動力分析法、趨勢外推法等方法,以總人口增長、年齡結構變化及城鎮人口的增長變化為三大核心要素,從保障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未來東、中、西、東北區域人口格局、大中小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人口分布格局進行了預測和研判。項目組認為未來東部城鎮化人口增長趨勢將顯著放緩;中西部地區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而東北地區由于原城鎮化水平較高,將來或保持較低速增長;城市群和都市圈仍有一定集聚力,承載人口比重會保持上升態勢,但是趨勢會放緩;縣城和鎮作為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未來會承擔相當大一部分的人口集聚。項目組希望以此作為未來我國城鎮化動態監控評估和精細化調控的重要參考,同時為國家未雨綢繆,前瞻性地部署重大戰略和項目提供參考依據。
楊上廣:寧波都市圈空間演變與治理研究:區域與城鄉一體化視角
楊上廣以寧波都市圈為實證案例,從行政聯系、交通聯系和經濟聯系等多維視角,采用引力模型、潛力模型、城市專門化指數等計量模型,剖析寧波都市圈的區域聯系以及空間結構演變的歷史進程和狀態格局,并構建區域和城鄉一體化的一種經驗模型。楊教授認為,中國城鎮化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東部沿海都市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評估是城市的新特點新趨勢,以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重建以縣級城市為核心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和相應的政策措施。
龐乾奎:浙江臺州小城鎮“小微園區”建設模式與評價
龐乾奎的研究以臺州111 個鄉鎮(街道)為樣本,總結出“小微園區”建設的四種類型,即政府主導型、自主建設型、工業地產型、村集體開發型。在此基礎上,從內外兩個層面對小微園區進行評價。內部層面分為土地利用率和產業聚合度兩個定量指標,考察小城鎮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土地利用率指標評價入園企業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產值,與整治之前小城鎮單位產出進行比較,評價入園后畝產值提升狀況;產業聚合度指標衡量入園企業產業集中性與相關性,也即所形成的工藝、橡膠、電子、醫療器械和新材料等園區。外部層面通過實際案例,考察小微園區建設之后帶來的城鎮人居環境優化,包括城鎮生態環境、交通秩序、居住環境三個定性指標。通過上述研究,龐乾奎認為小微園區建設有助于小城鎮塊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居環境高品質建設,各鄉鎮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選擇相應建設模式。
楊 欽:粵港澳大灣區先富農村二次騰飛的路徑研究
楊欽介紹了位于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西部的羅南村,其曾被譽為“廣東第一村”,是名震全國的經濟強村,然而現如今土地開發強度已經接近極限,村內的工業廠房也面臨著升級轉型的挑戰。另外,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羅南村也面臨著建設美麗文明示范村居,活化特色古村,為村民留住“鄉愁”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與任務挑戰。再者,村的領頭人屬于社會能人,威望極高但已年屆七旬,如何通過建立機制確保不因人事更替產生動蕩,也是擺在羅南村當前的迫切問題。楊欽的研究應用IPFS(I-產業定位、P-空間規劃、F-財務分析、S-社會治理)的研究框架對羅南村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從短期、中期、長期三階段動態分析羅南村二次振興的路徑。鑒于此類農村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普遍性和相似性,進而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先富農村二次騰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建議,為大灣區先富農村解決如何“富下去”和“美起來”等共性問題提供具體借鑒。
蔡宇超:上海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問題與理論探討
蔡宇超針對當前上海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借助制度變遷理論與經濟轉型理論的分析框架探討成因與機制并提出對策。他首先指出,上海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制度環境經歷了入市通道基本受阻、入市改革困境、入市制度逐步放開、入市試點全面推進等宏觀背景演變過程。通過進一步分析上海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演變所經歷的結合土地整理的有限入市、面向機制建立的流轉入市、突出宅基地改革的集中入市、圍繞同地同權的同等入市、針對供需矛盾的存量入市五個關鍵階段的內容與特征,探索上海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變遷中可能存在的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等個性問題。基于此,蔡宇超以上海市唯一在列的全國集體經營性入市試點地區松江區為例,對已入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交易數據進行統計與比較分析,并基于此借助轉型經濟理論搭建框架展開分析,指出在“市場化、全球化、分權化”三大轉型驅動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激勵、競爭、治理三大運行機制,并借助“賦權”與“賦能”共同推動入市進程,依托“提質”與“增效”協同保障入市效果,通過“同權”與“同責”有效實現入市目標。最后,他提出審慎推進漸進性土地改革,降低制度變遷摩擦成本;重視激勵農民主動參與,激發活化改革內生動力;積極引導自發市場行為,發揮誘致性制度變遷作用;探索供需主體共贏模式,優化土地利益分配機制;合理界定公共利益范圍,增強集體土地供給權能等五個方面的制度完善與政策保障建議。
張軍飛:生態城鎮化路徑的西部探索--基于西咸新區的觀察與實踐
西咸新區是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新區提出“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理念,旨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新區。張軍飛以長期的跟蹤觀察和歷版新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分析為基礎,結合文獻整理、案例比較、歷程梳理、數據對比以及GIS 等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從城市轉型升級和創新治理的角度,探討新時期西咸新區的生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延續“現代田園城市”核心理念,按照國家最新發展要求,緊抓區域戰略機遇,實現新時期新區建設和發展的生態轉型與創新發展。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倡導“天人合一”的傳統營城理念,在實現人與自然一體的同時,實現產城一體與城鄉一體;二是強化城市開發與建設過程的“生態導向”,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與影響程度;三是解決新區在發展、建設、運營與管理過程的現代化和生態化,實現城市治理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生態化。
朱繼任:“規劃型”城市蔓延的時空特征與動力機制——以武漢為例
朱繼任認為,我國當前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多種城市蔓延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出現,應對城市蔓延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倡導“新型城鎮化”、踐行“存量”規劃、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挑戰。然而,現有對城市蔓延的研究仍然存在著兩大不足:一是對中國式城市蔓延的定義依舊模糊,并未從我國城市蔓延的本質主體出發來進行深入的內涵理解;二是對于城市蔓延的研究范圍仍然大量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內陸中心城市的研究少有問津。基于我國獨特的制度背景和明顯的政府主導城市化特征,朱繼任提出“規劃型城市蔓延”這一概念并構建以區位背景分析、中央-地方制度變遷轉型、和城市空間形態測度相結合的研究框架。其次,以中部核心城市武漢為實證研究對象,揭示我國內陸地區城市蔓延的時空特征和相關動力機制。通過文獻總結、空間分析(GIS 和RS)、政策解讀、實地調研等方法,提出:1)規劃型城市蔓延的政府作用機制在內陸地區要遠遠強于在東部沿海地區;2)相對于在沿海地區普遍發現的以鄉鎮企業和村集體為主導的城市蔓延現象,區級土地開發權力的競爭與博弈是內陸地區城市蔓延的主導推動力;3)自1996到2014年,武漢城市蔓延的時空分布特征與市與區兩級政府的規劃手段及引導策略存在較高的契合度。最后,立足規劃型城市蔓延的時空特征和形成機理,他提出以協調蔓延主體利益格局為導向的城市蔓延治理策略,為中國城市蔓延問題由被動管控向主動治理轉化提供實踐指導,從而實現城市發展與規模控制兩者的平衡。
周珂慧:產業嵌入、生態閉環與友好社區構建——淺析昆明西南郊縣新型城鎮化的探索
周珂慧以昆明市西南郊縣為例,嘗試以全面落實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和中國健康之城的決策部署,立足自身高原湖濱特色、古滇文化的發祥地、鮮花產業領跑云南等自身基礎,走出高端定位、產業閉環和社區構建的探索之路。一方面,充分把握“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中國健康之城”建設的戰略機遇,根據總目標,引入大健康產業及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嵌入與本地化的正效應溢出。在此過程中,尤其關注當地農民與城鎮化的互促互動。一是構建農村合作社的模式,通過花田與農作物的耕作與深加工,形成的產品支撐大健康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二是轉變農民為市民,吸納為服務業從業的勞動力,形成“生產—市場—服務”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閉環。另一方面,在上述產業嵌入與社會認同的基礎上,通過人口導入、服務下沉至社區,實現基層社區生態與全齡友好。不僅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強化了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從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上述探索,以期為我國的其他經濟欠發達區域,在生態文明及歷史保護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贏提供借鑒。
李 玥:基于產業結構調整的城鎮生態景觀規劃策略研究—以新鄉市大塊鎮為例
李玥以新鄉市大塊鎮為例,首先分析了城鎮的地域文化、產業基礎以及當前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其次,根植基地特質、對接區域資源、市場需求,提出了建設“牧野田園,謐林水岸”的新型生態城鎮的目標,作為新鄉市的綠色態儲備基地,生態旅游共享社區。最后,圍繞生態體系構建、經濟產業升級與民生提振三個方面,提出了四大生態發展策略:
1.生態產業策略:以林業產業、苗木花卉培育、休閑旅游為主導產業,最大程度減少原有污染工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2.生態修復策略:以水體凈化和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為主要內容,提升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質量;
3.生態規劃策略:構建林網、水網相互交織的綠色生態廊道體系,布局苗木培育、林木生產、科技研發、生態教育以及觀光休閑的復合用地結構;
4.生態生活策略:以風景廊道、傳統文化、公園與庭院景觀建設為重點,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和諧宜居城鎮。
溫 馨:廣東沿海經濟帶城鄉協同發展態勢及優化策略
溫馨以廣東沿海經濟帶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城鄉協同發展指標體系和耦合協調評判模型,分析了2010 年、2014 年和2017 年期間城鄉協同發展水平和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廣東沿海經濟帶城鄉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港、產、城三級聯動的發展新格局,但城鄉、鄉村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協同的子系統失衡,具體為城鄉經濟協同度較好、生態協同度次之、空間協同和社會治理協同度較差,且協同度較差的區域集中在粵東和粵西生態兩翼的沿海地區。三個時段城鄉系統耦合度由離散到平穩提升。為此加快構建興農綠色產業,以差異化協同發展融入廣東沿海經濟帶,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支撐汕頭、湛江兩市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培育海濱城市強化縣鄉兩域經濟,引導沿海縣鄉向海而興。盤活沿海鄉村閑置資產與產業,就地實施城鎮化,改善人居生態環境、保護地域特色文化、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吸引城市人才、科技、資本、管理等要素流向鄉村,推動汕潮揭、湛茂陽同城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