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gksis"><optgroup id="gksis"></optgroup></source>
  • <source id="gksis"><bdo id="gksis"></bdo></source>
  • <button id="gksis"></button>
  • 規劃海鮮42期 |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聚焦人居質量

    時間:2019-12-28
    規劃海鮮42期 |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聚焦人居質量

    全文1200字,閱讀需要3分鐘

    2017年,北方地區各級政府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煤改氣”工程。但一哄而上的結果是,匆匆上馬也趕不及工期,拆了鍋爐沒裝好設備,天然氣價格瘋漲氣源不足,造成了大規模的居民冬季取暖困難。不僅如此,北京等多地在“煤改氣”后,卻面臨著霧霾天數不降反升的尷尬。本應是惠民工程的“煤改氣”,不但加重了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生活負擔,也沒有實現改善生活質量的初衷。這就是只講生態環保不顧人居原則的惡果。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但在實踐中,急功近利、簡單粗暴者常常只記住了前半句,思路激進搞成了“環保一刀切”。為治污減霾而不計后果地拆豬圈、封灶臺,仍是發生在當下的“笑料”。對于后半句,如果只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卻不知“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那么仍有可能因為方法不當而損害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相對于“煤改氣”工程這樣的具體工作,國土空間規劃涉及更廣、影響更遠,更需以此為戒。

    時下談及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無不將“生態文明”冠之于前。誠然,自然資源部門的成立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都是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邏輯下的產物,早在2015年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就已經為之埋下了伏筆,奠定了框架。

    但就像一本書,從定稿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只屬于作者本人了一樣。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確立了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制度框架。也就從這一刻起,國土空間規劃的改革實踐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設定”,不只是某一邏輯、某一領域或某一部門下的改革了。

    細讀《若干意見》,不難發現這段話。“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國家戰略有效實施、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顯然,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被賦予三層次遞進的重大意義:生態文明建設、人居高質量發展和空間治理現代化。如今的種種討論,不論是“生態文明建設優先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核心價值觀”,還是“空間規劃改革應遵循‘空間治理’和‘生態文明’的雙線邏輯”,都沒有將人居高質量發展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這,是失之偏頗的。

    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國家空間治理的抓手,是要為解決社會發展矛盾服務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基礎是美好人居。要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方面就都不可偏廢。過去過度強調經濟,如今不能單舉環境,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當為核心。實現人居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既是時代使命,更應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原則和焦點所在。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州一页,欧美区日韩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