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的城市發展顯然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業界對此有不少形象的說法,如“城市化2.0”、“城鎮化下半場”等等。我們認為,城市發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城市規劃應當及時覺察并滿足城市發展不同階段下的空間需求,因此,可以用“城市規劃2.0”這個相應的概念,來概括新時代城市規劃在理念、方法、技術等方面與前一階段所不同的特征。“漫談城市規劃2.0”這個系列就是我們圍繞城市規劃2.0的點滴思考。今天的“從好方案到好服務”是第二篇。
全文1300字,閱讀需要2分鐘
在規劃1.0時代,設計是規劃詞匯中的重要主題詞。規劃師們針對城市開展一系列的要素研究、目標設定和關系分析,目的就是為了拿出一個好的空間設計方案。對于一座城市、一個片區、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園區,好方案都是目標導向規劃的主體,即要通過一個理想的空間圖景來引領城市建設。方案設計必須結合歷史地理、人文狀況、經濟區位、開發條件以及發展目標等種種因素,得出好方案也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于是,能否設計出好方案成為衡量規劃師業務能力的最重要依據,也是當前規劃技術上大家最集中的評價標準,規劃體系、高校培養、項目產品皆圍繞于此。
好方案是1.0時代目標導向規劃的主要載體,即要通過一個理想的空間圖景來引領城市建設
所以說,“好方案”式的服務是1.0時代規劃服務的主體。城市化進程的擴張性、體制的目標引領性和城市資源的集中掌控性等時代特征為“好方案”提供了存在的空間,同時也帶來了“好方案”的局限性。到了規劃2.0時代,這些特性幾乎都發生了變化,讓“好方案”式的規劃服務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
首先,“好”的標準發生了變化。例如,方案能否獲得利益各方的認同,能否得到很好的實施,方案本身如何由靜態向動態轉變,以及后期運營、經濟效益等因素的考量,都在影響著好方案的評價標準,也讓傳統的靜態藍圖式方案受到了質疑。
其次,“方案”不再是規劃服務的主體,利益平衡變成規劃服務的關鍵。當今大部分城市已進入“存量規劃”和“小規劃”的時代,但規劃范圍的“小”卻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更復雜,使得規劃服務必須囊括對上層規劃的理解、對政策的解讀、對利益的判斷和整個服務過程中對各方的協調配合,成為一個更加講求利益平衡的過程。除了空間方案設計,還要加入對功能、實施、運營等的策劃,才能在政府、企業、用戶、居民等多方利益平衡的前提下,確保規劃效益最大化。
多方利益的平衡取代“方案”成為了規劃服務的關鍵
圖片來源:網絡
最后,“好方案”在規劃服務供給中被逐漸“后置”。如今規劃服務的結果不再局限于一張方案圖,對市場用戶而言可能是規劃設計的批文和要點,對政府而言可能是一紙政策、一項管理規定或一套規劃設計規范導則。要形成這些批文、政策、規定、導則,成為多數時候規劃項目的第一目的,空間方案則是在此之上后續深化的結果。換句話說,空間設計方案反而變成很多規劃服務之后的事情。更何況,在規劃確定的空間關系共識基礎上,可以引入更多的設計參與者,產生更豐富的設計方案。國內房地產企業招聘過去重視建筑師而如今更需要規劃師,其實也反映了這一變化。
空間方案設計逐漸由規劃服務的主體變成眾多內容之一
總之,在規劃2.0時代,好的規劃服務要建立在對城市的了解、對政策的把握、對利益訴求的認知以及對空間的基本構思能力之上,設計工作應當基于已經厘清的空間關系上進行。簡言之,“好方案”式的目標規劃得向“好服務”式的過程規劃轉變,“好方案”須以“好服務”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