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地址:廣東省珠海市
項目規模:18.84平方公里
開始時間: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設計團隊:張震宇、魏良、鐘雯、魏偉、張忠起、賴繼春、潘小文、鄧冬松、牛亮、蘭瀟、何善思、張一康、陳文斌、何志強、葉秋霞
全文2000字,閱讀需要4分鐘
項目背景
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一座浪漫別致的濱海風情城市,自“一帶九灣”的戰略提出以來,不斷致力于建設國際知名、灣區“三宜”的浪漫濱海城市。“一帶九灣”以香爐、鳳凰、九洲3灣的景觀資源最為精華,集特色風貌與人文節點于一體,是建設“美麗灣區”的核心版圖。
過去,該地區已編制大量規劃,但布局分散,主體眾多,尤其對于整體層面的系統保障缺口較大。由此,珠海市政府提出全局統籌核心景觀區的建設,通過系統優化及示范工程實現品質全面提升。
項目思路
規劃以行動規劃為理念方法,聚焦統籌工作機制、系統提升優化、明晰實施路徑三大核心需求,針對規劃整合以及現實發展的雙重痛點,以整合、修補、挖潛為核心方式,重點對景觀、功能、交通、環境四大系統進行優化提升,同時明確實施路徑,確定示范工程,開展深化設計,整體構建從目標到行動的一體化綜合提升技術框架。
創新與特色
創新特色1:搭建工作統籌平臺,實現共同規劃
本次規劃采用集成工作方式,對接公共主體(市住建局、園林局、海洋局、香洲區政府等)、開發主體(格力地產、城建集團等),整合技術團隊(規劃、交通、建筑、景觀、工程等),經過多輪次集中工作,厘清發展愿景與實施方案,逐步構建凝聚共識的一張發展底圖,并明確建設計劃安排及合作權責關系,有序推進核心景觀區的各項建設工作。
創新特色2:聚焦核心系統提升,實現規劃的規劃
針對規劃編制多而散、建設不均衡的現實,以及現有情侶路地區發展面臨的核心痛點,明確4大核心系統,整合16個重大項目,并深入挖掘19處潛力地區,為區域制定一體化的提升策略,實現城海一體、景服一體、路灣一體、藍綠一體。
1、針對資源散點問題,構建城海一體的景觀系統。規劃一方面系統梳理現有海岸資源,并挖潛城中閑置綠地資源,提出共計多達24處的城海公園提升計劃(11處規劃,13處提升或新增),建立“山海城大公園”的發展體系。同時進一步注重城海緊密相連地區,通過街道整治活化,提出建設“珠海慢城”示范街區計劃。最終確定核心景觀區的8大特色“城海景區”,實現城與海的景觀活力資源協同發展,共建城海一體的景觀系統。
2、圍繞為人服務的剛性需求,構建景服一體的功能系統。面對緊缺的旅游服務設施系統,規劃詳細分析游客與市民的不同需求,整體設置3級服務設施體系,并以人性化的尺度劃定10個日常步行單元和4個騎行單元;結合現有閑置可用地落實服務設施用地,實現“定性定位定量”,同時策劃組織8條特色慢行游線和3大特色一日游游線,最終實現便利完善的景服體系。
3、針對快慢交通混雜問題,構建路灣一體的交通系統。規劃提出近遠結合、剛彈結合的總體思路,優先保障近期特別是節假日交通需求,提供靈活的改善措施,如增設公交線路、停車智慧引導、人工管理調控等,保障通行效率。同時通過快慢分離、公交優先、節點改造等遠期改善措施,優化情侶路地區整體交通系統。
4、針對濱海生態敏感問題,構建藍綠一體的生態系統。規劃聚焦河流、街道、海岸,搭建從城到海整體的海綿生態優化框架,并重點在香爐灣-野貍島區段落實海綿措施。規劃提出的沙灘修復與海島公園環境整治的生態處理手段,為后續其他工程樹立標桿示范。
創新特色3:明確各方實施路徑,實現重點示范
規劃以輕重緩急為原則,將項目的內容、主體、時序進行有效匹配,形成“1個項目庫+1張落位圖+1個操作手冊”的整體實施計劃。
同時選取最具代表性且需要近期實施的香爐灣-野貍島段作為示范段,明確設計要求與品質。如今區段內三個重點項目——香爐灣沙灘景觀工程、野貍島景觀工程和海燕橋周邊景觀工程——已相繼竣工,并充分落實了綜合提升規劃所提出的系統要求。
實施效果
香爐灣沙灘景觀工程以生態友好、美觀耐用、以人為本為基本原則,從沙灘到岸線全面落實海綿沙灘修復策略,使海洋生態圈逐步得到修復。同時落實人性化的旅游服務設施系統,最終實現還灘于民,老香洲記憶因沙灘的恢復得以延續。香爐灣沙灘開放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月均接待逾20萬人次,并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廣東省宜居環境范例獎和深圳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
同時,規劃提出的近期交通優化措施(如鐺鐺公交車等)已得到陸續實施運用,其他提升項目也已經納入政府計劃,后續工作正在持續籌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