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和樂蟹生態農業園發展戰略規劃及詳細設計——規劃助力生態文明下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
項目獲獎:深圳市第十八屆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
項目地址:海南省萬寧市
項目規模:219公頃
開始時間: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
設計團隊:葉樹南、張璐瑤、陳亮、陳明智、袁駁、田淇升、李明聰、吳飛、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
全文3700字,閱讀需要8分鐘
項目背景
海南萬寧小海,近50平方公里的潟湖,生態價值獨一無二,孕育了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樂蟹。而隨著對蝦養殖的興起,小海生態惡化,和樂蟹幾近絕收。
自2009年始,五個海南大學生返鄉創業,投身于和樂蟹生態養殖;其中,便有蕾奧員工的積極參與。一路摸索,不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態養殖技術,并且通過紅樹林復育、社會文史調查、自然科普教育等形式,將和樂蟹養殖與小海生態復育、周邊社會民生、鄉村自然認知教育建立起良好的鏈接互動。
感召于對公益環保事業與鄉村振興的初心,以蕾奧在首的多家國內各領域規劃設計單位積極投身于小海生態修復與和樂蟹產業發展之中,公益性地提供統籌整合戰略、綜合解決方案、先進技術支持,并在小海烏場養殖區進行了一次綜合的實踐探索。
規劃思路
重點解決問題:
水——如何引領生態韌性、社經共榮的水安全發展路徑?
蟹——如何挖潛有機精細、特色品牌的和樂蟹養殖模式?
園——如何塑造資源共享、價值提升的園區發展形態?
人——如何探尋在地耕耘、自我培力的社會統籌機制?
規劃思路:
以和樂蟹生態養殖為核心,采用共生式、產業化、精細化的養殖方式,聯動小海地區的生態保育,包括水環境治理、紅樹林復育等,從而達到生態養殖與生態保育并重的目標;并拓展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生態旅游,延伸產業鏈價值。通過當地自營、利益共享的方式改善當地民生,周邊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進行合作養殖、民宿經營、產業經營、合作營銷等。
通過生態養殖、生態保育、產業拓展、民生改善四者聯動發展,開創小海發展新路徑、萬寧發展新動力、海南發展新模式、鄉村振興新范式。
工作內容
將萬寧和樂蟹生態農業園打造為:融合生態、經濟、社會三位一體,彰顯綠色、開放、共享、創新、協調的“和樂蟹+”田園綜合體。
理水系——以生態韌性為導向,梳理自凈化的水循環系統
構建可持續的自循環、自凈化水系統。通過規劃紅樹林人工濕地、三級自凈化循環進排水系、水質安全保障區等,營造濕地泡、紅樹林苗圃、海稻田等不同的植物群落;凈化處理養殖用水與養殖污水,緩沖洪澇風險,紅樹林生態保育、復育苗種;形成生態低碳、韌性低沖擊的生態屏障與保障。
精養蟹——以多樣生境為導向,構建生態精細的養殖系統
開創紅樹共生、多物種混養的和樂蟹生態養殖模式。對既有池塘做出改造,在和樂蟹養殖池塘中種植紅樹林,以紅樹林作為池塘的清道夫,加之各種衍生共生的浮游生物、魚蝦螺貝等生物的共同作用,構建多物種混養、自循環的生態模式。
模塊化組織和單元化操作,以420畝為一個模塊實現生態養殖的自我凈化循環,總體劃分6個單元以適應和樂蟹的成長周期,錯月養殖。
塑趣園——以多元活力為導向,塑造“和樂蟹+”田園趣園
產業上,以和樂蟹生態養殖為核心,構建集生態養殖、科技、展銷、文創、旅游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打造“和樂蟹+”田園綜合體;空間上,利用湖、海、河、島、田、灘、塘等自然資源,打造生態有機、藍綠交融、活力多元的紅樹蟹塘田園風景;總體形成海天一色、田塘共生,生趣、景趣相映成趣的“和樂蟹+”田園趣園。
育社會——以社經共榮為導向,培育在地培力的社會機制
探索“新小海統籌,多方參與,在地深耕,輸出價值”的社會統籌模式。新小海在整個建設運營過程中起統籌主導的作用,負責整個園區的統籌開發建設、經營管理和分配協調;農民以土地入股,成為土地的主人,共享收益;NGO協作提供技術、人力、輿論等支持;政府在政策、資金、招商等方面扶持;消費者參與,重新認識與尊重自然、鄉村與食物。
創新與特色
立意創新——彰顯規劃人投身公益環保事業的理想與耕耘
本次實踐展現了規劃人的理想擔當與社會責任感,帶著先進技術,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地在地深耕,為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聯合各NGO團體和各大慈善基金,通過實地調查、居民訪談、史籍查閱等方式,進行小海地區的生態資源本底調查、可持續養殖推廣、人文記錄與傳承,完成小海文化地圖、生態多樣性保護手冊,舉辦多場自然科普教育活動,彰顯規劃人投身公益環保事業的理想與耕耘。
技術創新——踐行田園綜合體理念,辯證地提出水、蟹、紅樹的技術解決方案
我們通過對小海水動力分析發現,常規的生態治理方式,依然難以解決位于“盲腸末端”的烏場片區的生態問題。因此,我們另辟出生態養殖與紅樹復育相結合、自我凈化的生態保育有效蹊徑。
生態混養、紅樹共生的生態養殖模式:紅樹林下落葉及底泥培育了大量的魚蝦螺,為和樂蟹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樂蟹進食過程產生的食物殘渣,則被水中的濾食性魚蝦所消化。這種多生態混養的模式,減少了單一物種高密度養殖中發病率高的問題,可以做到不投藥、純天然生態養殖。
因地制宜得擬定紅樹復育框架與環境:基于紅樹林苗圃、水質安全保障區及人工濕地,構建紅樹林生境、樹種配植、耐鹽植被搭配等,設置人工潮汐水道以形成潮差,營造適宜的紅樹生長環境。
模式創新——社區自主、多方共享共贏的鄉村振興模式
開創社區自主、多方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思路,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與社會民生相結合,將土地與人相結合,鼓勵當地農戶自主經營,創造就業機會,共享利益,使和樂蟹成為“海南人”自己的和樂蟹;攜手社會各界人士、公益機構、志愿者、媒體共同參與,共創鄉村美好未來。
模式創新——生態導向、心系公益的人才返鄉創業模式
本次實踐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樹立了標桿,從2011年創業之初單純的養殖技術探索到對于生態保護的熱情和社會人文的熱愛,都充分顯示了當代創業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使命感。
模式創新——生態/經濟/社會多贏的產業發展模式
本次探索實踐一改既往傳統依靠販賣資源、不可持續的模式,也突破往常生態保護既“燒錢”又“擾民”的思路,不燒錢還賺錢,不擾民還聚民,將生態修復、生態養殖、自然教育等有機結合,達到生態、經濟、社會多重收益。
實施效果
直接指導示范區詳細設計,并已開工建設
本規劃直接指導了示范區的詳細設計,包括建筑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展現了規劃的實施性與延續性。目前,示范區已開始動工建設,預計將于2020年年底建設完成。
其中,4000M2和樂蟹育苗工廠廠房正在建設中,預計將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屆時,可年產4000萬尾蟹苗,蟹苗銷售額達2000萬。和樂蟹博物館、小海講堂、蟹塘民宿等和樂蟹培育生產、展覽科普、休閑度假等活動設施正在進行土地整理,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
已完成200畝示范區紅樹林復育養殖池塘,并投入使用,年產和樂蟹約4.8萬斤,平均畝產量達240斤/畝,銷售額達900萬元;紅樹林試驗苗圃等養殖設施正積極推進開工建設進程,預計于2019年年底投入使用;目前合作養殖農戶約30余戶。
示范區建成、初顯成效后,將對整個生態農業園開始實施建設。
受到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與扶持
本項目一經推出便受到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與扶持。本項目已納入省市農業科技各類重點項目,如已成為海南省農業科技110建設專項的科技示范點、已納入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南省星火產業帶項目等;已獲得國家農業部、科技部、省市和社會公益團體的各類基金扶持;多次在海南省冬交會、海南海洋產業博覽會等大型展會上受到省長、市長的熱切關注;省長、市長及各社會公益團體相關負責人多次來項目基地考察,調研項目推進情況與生態治理及和樂蟹產業培育情況。
通過生態養殖模式所產的和樂蟹,是省內唯一授予國家地理標志專用標識認證的和樂蟹產品,也是省內唯一未檢出甲基睪丸酮素的甲殼類水產品。
我們和樂蟹養殖團隊還一舉榮膺海南省創業大賽一等獎。
品牌營銷策略成效凸顯
目前,和樂蟹積極塑造品牌文化,積極拓展魚蝦、螺貝等相關海產品及小海主題文創市場。打通營銷渠道,線上線下聯動,成功進駐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并成為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中國移動、海航、富士通等大型企業的指定供貨商;成功鏈接事件營銷,舉辦環小海馬拉松大賽、蟹殼彩繪活動等,增強社會對小海生態與和樂蟹文化的認知度。
創造多元經濟社會效益
項目實施預計將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共2000個。其中,吸納當地農戶約1660人,可改善當地民生、促進農民增收;還可吸引各類外來技術人員等高端人才340人;并在整個小海地區在養殖、種植、畜牧等領域有效推廣了生態技術、增強了環保意識。
項目實施將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預計年營業額達2.2億元,年納稅超1200萬元,年產和樂蟹51萬斤,年接待游客數達22萬人次。
進一步凝聚生態環保與地域人文的社會共識
本項目還通過各類社交媒體、聯合相關公益團體,積極組織參與海洋環保公益活動與海洋文化、地域風土的傳播,凝聚了社會各界與廣大民眾對于生態環保與地域人文的共識與共鳴。
有力支撐小海鉆石內灣的打造
小海地區目前生態脆弱、發展無序,而持續擴張的養蝦也陷入產量和利潤雙降的困境。于小海地區推廣實踐和樂蟹生態農業園的發展模式,由粗放式養蝦轉為精細化養蟹,加之紅樹復育、濕地恢復、口門疏通、人文復興等,徹底改善小海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各組團交通互聯,功能互補,特色各顯,共同打造小海“鉆石內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