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地址: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
項目規模:地下綜合管廊總長度36.3公里
開始時間: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
設計團隊:鄧軍、郭翔、李榕東
全文3100字,閱讀需要7分鐘
項目背景
平潭是大陸唯一的“綜合實驗區+自貿試驗區”,是閩臺合作的窗口和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級戰略實驗區。平潭構建科學合理、層次分明、有機銜接的地下綜合管廊網絡是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的建設需求,是濱海鹽霧環境中的管線防護需求,是臺風多發地區的管線穩定運行需求,是海島型城市集約開發利用的需求,是國際旅游島綠色生態景觀的需求,是創新城市建設和管理模式的需求。平潭既有管廊建設運營經驗豐富,在建管廊規模較大、規格先進(2011年以來已建成綜合管廊23公里,投入使用3.54公里,管廊截面積10.9~33.0平方米,已完成投資18億元,另有38公里管廊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試點管廊PPP項目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在此背景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委托我司編制本項目,申報住建部、財政部國家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規劃思路
通過對平潭現狀地下管網/綜合管廊在路由、規模、斷面、入廊管線種類、投資、管理、配套政策和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進行梳理,同時對已有規劃進行解讀,挖掘平潭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優勢及需求,提出其建設的示范意義。確定平潭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的總體思路、總體目標及具體目標、年度考核指標,包括管廊建設目標、投融資模式創新目標、能力建設目標、信息系統建設目標、協調效益目標,編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項目的各項要素,如路由、里程、管廊類型、入廊管線種類、管廊斷面、附屬系統、投融資、財務可行性分析、物有所值評價、財政可承受能力評價、工程進度及各管線實際入廊安排、建設運營模式、政策機制能力建設等,最后明確試點任務責任主體,提出保障措施并進行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分析。
工作內容
(1)分析平潭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優勢:一是地下綜合管線基礎數據清晰完備。全區地下管線全面普查工作于2015年12月完成;建成的管線綜合信息系統可提供管線海量信息服務,決策更加科學化、智能化。二是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成立了以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為組長的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多個管理辦法、標準等文件,規定了管線強制入廊,與管線單位簽訂了入廊協議。三是地下管線和綜合管廊規劃齊全。編制完成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五年項目滾動規劃和2016年度建設計劃,并同三年財政規劃有效銜接。項目符合管廊專項規劃要求,并通過“全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信息系統”完成信息上報。四是綜合管廊建設經驗豐富,工法先進。平潭已建成23公里綜合管廊,管線入廊并投入使用4.7公里,在綜合管廊建設中采用ULMA模板行走臺車工藝輔助施工等新的施工工法,成本低、結構可靠、操作方便。五是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充分且進展順利。實施方案擬將環島路、壇西大道南段、東大路、濱湖路4條道路共計36.258公里的綜合管廊建設作為試點項目,制定了兩年建設、一年運營的具體方案。其中,濱湖路和東大路綜合管廊工程采用傳統建設模式,已完成施工招標工作,施工單位已進場。環島路和壇西大道南段綜合管廊工程PPP項目的工可、初步設計、征地拆遷等工作已完成,具備開工條件,社會資本已掛網招標,政府先期已與銀行簽訂融資授信。
(2)示范意義: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具有顯著的示范意義。一是國家沿海開放重點城市和海島綠色集約開發的樣板示范,二是臺風多發地區防災減災地下綜合管廊模式的重要實踐,三是安全智慧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營的重要示范,四是盤活存量與優勢互補管廊運營模式的重大探索。
(3)總體目標:以“百年工程”為目標,通過三年的努力,重點在新城區、舊城改造核心區兩類重點片區構建功能完善、智慧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廊骨架網絡,完善開發、建設、運營的管理體系和技術標準,建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峽兩岸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開放管廊模式、臺風多發城市智慧安全的管廊模式、海綿城市與綜合管廊協同集約開發模式”。
(4)主要任務:包括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示范工程、創新PPP投融資模式、強化組織實施及政策機制能力建設三個層面。
(5)建設內容:在新城區、舊城改造核心區兩類重點片區建設干線、支線、纜溝三層次有機結合的地下綜合管廊體系。示范項目4個,總長36.26公里,服務范圍約42.8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40.0萬人,其中干線管廊27.85公里、支線管廊2.83公里、纜線管廊5.58公里。涉及舊城改造核心區的管廊7.28公里,占試點管廊總長的20.1%。示范管廊涉及給水、污水、雨水、電力、通信、廣電、燃氣、中水、直飲水等九類管線,截面積3.9平方米~50.2平方米(其中,35平方米以上管廊占比為76.81%)。
(6)投融資體系:采取PPP模式與傳統融資模式相結合,其中PPP模式占比為96%,PPP項目采用EPCO模式。按照“地方和社會投入為主,中央投入為輔”的思路,三年內申請中央財政補貼9億元,地方政府配套投入1.6億元,社會資本投入23.1億元;拓展項目收入渠道,進行地上分控制中心、與地下人行通道及人防等設施相結合的綜合開發。
(7)實施計劃:到2016年末,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前期工作完成率100%,累計開工率100%,啟動建設壇西大道南段(環島路-漁平立交)、環島路(壇西大道-新湖路)、東大路(平嵐一路-平嵐二路)、濱湖路(萬北路西-萬北路東)4個示范路段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建設完成里程8.38公里,占總建設里程27.3%,投入資金約5.13億元。到2017年末,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累計竣工率100%,投入資金約25.56億元。到2018年,綜合管廊100%投入運行。
創新與特色
(1)結合平潭“雙區、基礎設施建設超常規、旅游資源豐富、海島城市”特征,將“海峽兩岸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開放管廊模式、臺風多發城市智慧安全的管廊模式、海綿城市與綜合管廊協同集約開發模式”的理念納入綜合管廊體系規劃中,優化管廊斷面、集約用地,在適當地段將雨水納入管廊,并將雨水艙及遠期市政地下蓄水池共同作為蓄水體,體現生態綠色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2)首次提出“盤活存量與優勢互補管廊運營”的新型建設模式,即把已建成管廊(東大路、濱湖路)納入管廊公司統一運營,各管線單位出資參股組建管廊公司。由管廊公司統一管理、運營及維護,拓寬公司收入來源,提升吸引力度,撬動社會資本,政府以免費租賃方式將既有管廊提供給管廊公司使用,不但減輕管廊公司經營期負擔,并且降低每年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同時,管線單位入股管廊公司,每年享受公司利潤分配可抵扣新增管線的入廊費用或每年的管廊維護費用,有利于激發管線單位的入廊熱情,提高管廊使用效率,有利于聚合各管線單位共同運營維護綜合管廊,擴大管線單位的參與度,促進管廊行業的健康發展,培育系統完整的市場體系,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3)綜合考慮地下管廊建設與地下通道/地下空間綜合實施、作為應急臨時轉移通道、監控控制中心綜合開發等因素,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體現城市基礎設施統籌安排、綜合開發的理念,也為管廊公司拓寬了收入來源,保證了綜合管廊的可持續運營。
(4)落實了近2年需建設綜合管廊的路段,并對管廊分年度投融資、管線入廊時序作出了合理安排,體現了行動規劃的理念,強調了規劃的可操作性和落地。
(5)創新投融資體系,提出PPP模式,并編制了資金籌措計劃、社會資本選擇方式及操作流程。
實施效果
(1)2016年4月21日我司已成功幫助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申報成為全國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2)PPP項目已按操作流程實施,確定了中國中鐵聯合體為社會資本方,并成立了管廊公司。
(3)《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確定的東大路、濱湖路、壇西大道南段、環島路管廊已全部施工完畢并已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