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華區環城綠道建設項目
項目獲獎:深圳市第十八屆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
項目類型:其他專項規劃及研究
項目地址:廣東深圳
設計時間:2016年6月24日至2016年9月29日
設計團隊:景觀規劃部
全文2578字,閱讀需要5分鐘
規劃背景
2010年,珠三角在全國率先啟動綠道的規劃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其中深圳經過多年的發展,建成了近2400公里的綠道網絡,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然而位于深圳北部的龍華區,綠道建設相對滯后,城市環境面臨著生態斑塊破碎化、綠道連接性差、配套設施不齊全等問題。
龍華區具有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特征,三面環山,一水貫城。生態控制線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37%,集中分布在城區四周。由于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相對滯后,公共交通不發達,這些生態綠地雖然被定性為郊野公園,但可達性差,利用率低,部分地段甚至成了違建屢禁不止、環境臟亂差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由于地處原特區外,缺乏有序規劃和建設,城市內部綠地和公共空間有限,又面臨地價高企和高密度的人口,市民親近自然和休閑游憩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
規劃構思
規劃借鑒波士頓翡翠項鏈的理念,提出“龍華綠環”的概念。以環城綠道的形式,通過線性風景帶,串聯山體、濕地、水庫等各類景觀和公共資源,激活生態控制線用地,打造連續、優美的風景帶和公園鏈,為市民謀取綠色福利,并提升邊緣土地價值,激發城市活力,成為集生態、文化、活力、發展等于一體的龍華翡翠項鏈。
現狀綠地分布圖(2016年)
環城綠道規劃總平面圖
主要內容
1 環山貫水,串景連園,構建135km環城大游憩體系
1)以生態控制線57平方公里綠地為底,分步推進低效林地改造,修復生態廊道,營造多樣生態環境,加強生態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注意對動植物生境的保護和培育,積極開展片區生態資源盤點工作,踐行生態環保理念,構建龍華森林資源生態圈,減少建設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一系列科學嚴謹的生態管理措施,構建了山林、谷地、水面、溪流等多樣生境,科學有序的推進項目的生態修復建設。
2)用75.6公里綠道主線串聯起周邊7處郊野公園的主要游覽空間及14處水庫濕地,適度融入游憩功能,形成連貫的活力風景帶。
3)用68.7公里綠道支線構成的24處環線串聯起沿山腳分布的8處景區、15處主要文化景點及40處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構建1-3小時游憩圈,并將外圍生態綠地和城內公園、河流連為一體,構建135公里環城翡翠項鏈。
4)15處下穿立交和11處跨線廊橋為無障礙的慢行游覽體系提供支撐,創造連續的休閑慢行系統。
立體交叉路口規劃圖
2 系統銜接、服務市民,豐富完善綠道沿線配套設施
1)35處出入口、小型停車場等充分銜接地鐵和公交站點,兼顧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出行,加強綠道的可達性,保證綠道沿線的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即步行10分鐘范圍內能夠到達環城綠道。
2)13處接駁點銜接區內已建成綠道,7處接駁點銜接周邊區市綠道,將環城綠道與深圳市綠道網絡進行有效銜接。
3)針對公共交通10分鐘步行范圍無法覆蓋到的綠道,通過設置服務驛站、自行車租賃點等方式引導市民進入綠道休閑游憩。
4)考慮深圳地區高密度人口的需求,適當加大配套設施密度,綠道沿線一百米一休息點,500米一廁所,1-2公里一處服務驛站或休息區,并豐富智能監控、wifi等服務配套。
創新特色
1 從“被動守線”為“主動融合”,積極探索生態控制線的活化利用
重新認識并發掘生態控制線在改善人居環境、改變市民生活方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潛在價值,用綠道的方式促進生態線內資源與城市生活的互動。
1)在生態修復的同時,融入功能修補,結合綠道建設,清理線內違法占地、完善服務配套、增加出入口、銜接公共交通,并結合不同的場地資源和特色,分段植入主題、策劃特色公園鏈和多元的主題活動,構建與城市功能高度融合的生態游憩體系。
大水坑段過去的黃土陡坎修復為疏林草地
大水坑段垃圾堆場激活為波斯菊花海
2)針對線內生態和旅游資源特別突出的社區,結合生態補償制度,推進農林用地利用模式的優化,引進生態旅游、文化產業、農業觀光等理念,在綠道沿線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引導特色游憩產業的構建,培養生態控制線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
2 多道合一,從線到環,大環套小環,主線連支線
考慮到龍華區的生態用地均位于城市四周邊緣地帶,市民使用不便,規劃在75.6公里大環線的基礎上增加24處服務于不同社區和群體的小環線,與城市綠地體系和慢行網絡進行連接;同時結合大數據分析龍華居民的日常出行及分布規律,合理安排小環線的走向及出入口位置,結合不同人群需求,分別形成1-3小時的全齡全時活動圈。
在慢行規劃中,充分利用防火道、護林道、登山道等打造多道合一、環環相扣、線線相連的綠道游憩體系。
“大環套小環”結構圖
龍華綠道出入口分布圖
龍華綠道主題環線策劃
羊臺山段多體驗的小環線游覽路徑
3 風景走廊、凸顯特色,通過主題綠道提升片區影響力
規劃依托生態用地,將傳統的線性自行車道延伸到景觀休閑走廊的概念,把綠道沿線公園、濕地、水塘、果林等,作為一個整體打造為環形風景帶。同時整合綠道沿線歷史村落、文創園區、名勝古跡等資源,通過綠道出行推廣龍華特色品牌和人文內涵,規劃了農林果趣、大山大水、人才綠道、鄉野鄉愁、智能科技等一系列主題綠道段,很好的宣傳了城市品牌,提升了城市片區影響力。
實施情況
目前,環城綠道大水坑、羊臺山段共計25.5公里已建成并對公眾開放,沿線累計清理違法占地約4.63公頃,林相改造48公頃,新建特色公園及節點30處。
其中大水坑段以農林果趣為主題,低成本的建設了波斯菊花海、草本、芭蕉等自然野趣的植被景觀、環保再利用的輪胎花園、以油菜花結合紅磚為元素改造的農家樂園,以及深圳第一條星光綠道。
羊臺山段依托豐富的水庫、溪谷、山石、泉水等自然資源,打造一條以“大山大水、登高攬勝”為主題的綠道。規劃設計了十八大景點,包括提供科普教育的蝴蝶谷,登高攬勝的攬勝臺,盤旋山間的架空棧道,感受潺潺水聲的龍溪橋,一覽城市與山水景觀的眺望臺,體驗云霧叢林、潺潺溪水的云溪谷及遠眺高峰水庫的玉林灣。羊臺山段建成后成為全市網紅綠道,市民蜂擁而至,自2019年元旦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市民和游客近100萬人次。
同時其他各段綠道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設計中,預計到2021年,環城綠道135公里將全線貫通,一條環繞全城的綠色生態之環、串景連園的公園活力之環正在逐漸呈現,真正成為市民家門口的翡翠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