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東莞市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現場指揮部(以下簡稱現場指揮部)召開三江六岸遺產資源與人文景觀資源調查及價值研究專家咨詢會。來自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的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文物保護、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六位知名專家參加了會議,并對《三江六岸遺產資源與人文景觀資源價值研究》進行把脈、支招,以提高專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深圳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陶濤作為“三江六岸”地區總設計師團隊的負責人應邀出席,圍繞東莞市三江六岸地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與參會專家進行深度交流研討,對遺產資源與人文景觀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建言獻策。
三江六岸地區總規劃面積48.7平方公里,涉及莞城、東城、萬江、高埗、石碣五大鎮街,三條水系總長約35公里,岸線長約70公里,流經莞城歷史城區、下壩村、下壩街區、中興路-大西路等重要歷史文化節點,其中還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莞可園、卻金亭碑在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不可移動文物共23處,歷史建筑59處。根據新一輪摸查,該片區新增文化資源566處,總數高達648處。
為了在開發建設大潮中,全力保障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推進有序和落實有效,實現保護發展“兩不誤”,現場指揮部從片區整體層面統籌,搭建建設管理管控平臺,啟動編制《三江六岸遺產資源與人文景觀資源調查及價值研究》。該專題研究旨在挖掘三江六岸片區新舊遺產資源,構建詳實的歷史文化資源底盤,并建立科學合理的價值評價體系,將資源分類分級,明確各類資源的底線要求。針對重要資源點,一是明確具體的管控辦法,列出重點資源周邊要素負面清單;二是強化三江六岸全域歷史脈絡的串聯工作,結合各鎮街工作目標,明確項目捆綁實施責任等要求;三是建立實施項目庫,切實做好保護區范圍內功能及風貌協調;四是建構GIS平臺數據庫模型,形成可查、可用、可研究、可宣傳展示的最終成果。
會上,副總規劃師陶濤建議歷史專題下來需要繼續從歷史文化資源摸查、評價體系構建、保護利用實操探索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她認為歷史專題應加強與城市更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銜接,探索將管控要求法定化的合理路徑,如將歷史文化保護管控要求作為審查要點納入項目審批環節。此外,歷史文化價值的公眾認同是歷史文化保護的源動力,歷史保護與開發利用需要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社區公共空間活化的創新方式,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重構與再認同。
接下來,三江六岸地區總設計師團隊將繼續圍繞三江六岸地區具體發展需求和建設條件,協助現場指揮部開展實施統籌、課題咨詢和技術審查等工作,為現場指揮部提供持續的動態跟蹤和技術支撐,對關鍵性問題快速高效地做出判斷和建議,實現整個片區開發建設的科學有序和高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