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深圳市政協本年首場“委員議事廳”活動邀請7位市、區政協委員和專家,圍繞“以國際一流標準打造觀瀾河生態走廊”的主題展開熱議,為龍華區以“水產城共治”、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理念高品質打造觀瀾河生態走廊貢獻“智庫”力量。
蕾奧王富海董事長作為市政協常委和規劃設計領域專家受邀在會上發言,著重強調了“軸心”的理念及“全程設計”和“全民設計”的思維,并建議應圍繞“人”的需求,在觀瀾河沿線培育“人、水、產、城”相結合的城市格局,將觀瀾河打造成龍華城市以及龍華人生活的軸心。
觀瀾河是深圳五大河之一,發源于龍華區境內的大腦殼山,一路奔騰向北,被譽為龍華的“母親河”。“觀水有瀾”,對于觀瀾人來說,觀瀾河記載著歷史、流傳著文化,是珍貴又親切的存在。靜靜流淌的觀瀾河,經歷過從枯竭到水清岸綠的蛻變,貫穿著龍華的歷史與未來。隨著產業升級和環保意識的提高,產業發展與河流治理不再互為矛盾而是相輔相成,觀瀾河沿線現已成為創業的沃土。如今的觀瀾河波濤依舊,水清岸綠,花樹繽紛,被定義為中部發展軸上的生態文化走廊,也是龍華市民茶余飯后放松休閑的生活花園。在當前城市建設新的歷史階段,觀瀾河生態文化走廊應打造成龍華人民城市生活主軸帶,探索符合龍華特質和深圳中軸新城發展要求的水城融合發展模式。
王富海董事長認為,深圳市為觀瀾河的河流治理投入巨大,對水的治理已經成為全城人民的共識。水是城市的靈魂,體現城市功能品質、代表城市文化品位、反映城市發展活力的各種元素往往匯聚于水岸,再通過節點、軸帶的輻射效應對城市的整體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這方面著名的案例如首爾的清溪川和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均是依靠對水岸空間元氣的恢復,創造出具有商業、工業價值和發展生機的環境,將水打造為城市的重要IP。觀瀾河生態文化走廊的規劃建設,說明龍華已經走上了“治水塑城”的轉型階段,未來發展擁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發言中,王富海董事長指出,觀瀾河的未來藍圖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前面嘉賓們所提到的生態環境、產業文化、水岸設計、設施配套等方面,都還只是藍圖中“形”的部分,而“神”的部分,應體現在將觀瀾河打造成城市生活的集中地。依托水的存在,打造不同場景,滿足城市人在生活中對野趣、休閑、交往、文化等多個層次的需求,讓城市生活最精彩的部分向觀瀾河沿線集中,使觀瀾河的正向效應從岸邊輻射到整個城市。那么此后,更多城市功能的衍生和價值空間的出現,也都會因為人的活動的聚集而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最終形成“人、水、產、城”相結合的城市格局。
王富海董事長在建議中特別提到了“全程設計”和“全民設計”的概念。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我們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同時,也應給后人的想象力留有發揮的余地。打造國際一流的河流生態走廊的過程投入高且耗時長,應強化全程設計的概念,堅持動態維護,久久為功。此外,觀瀾河未來的發展不止是設計師和決策者的任務,還應有市民和企業家等社會主體的參與,實現全民設計。有了多方的共同參與,便有可能在規劃實施中不斷評估調整,有針對性的做好“加減法”。通過這樣良性互動、去蕪存菁的新陳代謝,才能讓觀瀾河地區成為“活”的城市空間,并漸漸成為龍華人共同的城市記憶。
在活動的結尾,王富海董事長以“軸心”這個關鍵詞來總結自己的發言。他說:“龍華是深圳中軸,觀瀾河是龍華的中軸。觀瀾河應該成為龍華的生態之心和活力之心,同時,我也希望大家用心地來呵護、來培養它。”這句話飽含著王富海董事長對觀瀾河生態走廊未來的期望,集中體現了他對觀瀾河成為龍華精彩城市生活的帶狀主軸和全區最具向心力的地方的美好愿景。觀瀾河生態走廊將因其豐富的內容、動感的節奏、持續的更新,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活力。
出席本次活動的還有:深圳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林潔,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市政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黃漫娥,和龍華區政協主席鐘蔭騰。深圳市政協、龍華區政協,龍華區政府負責同志,市、區發改、水務、規劃、城管、生態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活動。深圳市政協官方網站和深圳新聞網對活動全程進行了同步實時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