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374字,閱讀需要3分鐘
編者按
所謂規劃,按照彼得·霍爾的說法,規劃師們從開始就針對他們力圖實現的目標進行充分的討論,并且在整個過程中繼續這項討論,確保目標的清晰和可行性,再對編制的各項方案進行比較和評價(彼得·霍爾等,2014)。由此可見,在規劃的全過程中,目標是第一位的。但遺憾的是,在當前實踐中,主觀因素導致的目標虛無現象卻讓這些困難被進一步放大,成為許多規劃問題的癥結所在。
對此特開辟“規劃目標虛無現象批判——走向可行動的目標”專欄,將以連載的形式聊聊常見的幾種表現形式以及解決思路,還望能引起業內更多的警惕與反思。
規劃目標虛無現象諸表現
規劃的目標虛無主要有六種表現形式,可藉六個成語逐一概括描述。本期重點介紹后三種。
04
表現之四——朝秦暮楚
典型的反映便是“任期規劃”,一任領導一個定位、一輪規劃,規劃目標帶上了領導的個人色彩,頻繁變動。
有的領導為求速見成效,往往啟動新區開發,既可賣地收錢又能新上項目,換一任領導再選新區再開張;又如有的地方因領導頻繁更替,規劃目標也隨著“工業興市”到“旅游興市”再到“工業興市”反復折騰,由此產生了不少短命項目、爛尾工程。
城市發展目標不穩定,城市發展戰略無定力,缺乏連貫性和經營積淀,最容易導致土地過度開發浪費,使得空間效益大打折扣。當另起爐灶變成常態,當目標變成說辭,當規劃變成“鬼話”,消耗的將不僅僅是政府公信力,更將造成城市重要發展機遇的貽誤。
05
表現之五——膠柱鼓瑟
規劃對現實缺乏敏感,對未來缺乏預見,以現狀特征推及遠期規劃,目標僵化刻板,不留余地,發展策略和行動落后于客觀條件的變化。
一者刻舟求劍。如深圳華強北改造在規劃階段過于追求炫目的地標形象,忽略了未來的使用人群及其行為活動分析,選用封街改造的模式且過程拖沓,導致錯過了電子行業和消費模式轉型升級的風口,再次亮相已顯黯淡。
二者守株待兔。如多年來城市總體規劃以追求開發用地面積為目標,導致用地過剩,難以為繼,而大多數城市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的訴求依然是增量用地指標!
06
表現之六——緣木求魚
過分注重技術理性,建立專業化的“理想目標”,并據此設計“最佳方案”,幾乎可以視為多年來規劃工作的全部。
然而,這種高大上的目標往往是建立在對現實的大幅度跨越基礎上的,對行動的現實環境和可操作性視而不見,導致行動與目標身首分離、南轅北轍。
社區(村莊)規劃的發展現狀正反映了這一問題。其往往被作為一項簡單的目標制定活動而不是一種行動模式,規劃文本和圖集被視為成果的全部。現實是社區(村莊)改善中,過程正義大于結果最優,居(村)民的公共選擇及與規劃師和相關利益人之間的多向互動,才是決定規劃成敗的關鍵。
此外,看起來技術邏輯縝密的遵循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經常缺乏對未來情況的預判,“這里需要路,修一條路就好了”,且沿用至今未做原則性調整的規范,導致主次支路劃分和組合方式既不符合機動化時代的城市交通要求,又割裂了城市生活,寬馬路、稀路網、大街區的道路形態幾乎席卷全國所有新區新城,還沖進了許多城市的老街區。
前三種(鏡花水月、人云亦云、自相矛盾)是目標本身的虛無,使規劃成為無源之水,后三種(朝秦暮楚、膠柱鼓瑟、緣木求魚)實質上是因行動與目標的脫節間接導致的目標虛無,讓規劃成為無根之木。規劃的目標出問題,便是“根”“源”性的問題,毫無疑問會從根本上損害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權威性,甚至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