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gksis"><optgroup id="gksis"></optgroup></source>
  • <source id="gksis"><bdo id="gksis"></bdo></source>
  • <button id="gksis"></button>
  • 從高新區到科學城,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松山湖路徑”

    時間:2021-12-10
    從高新區到科學城,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松山湖路徑”


    松山湖的“飛黃騰達”,可謂羨煞旁人。
    2001年,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獲省批復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0年,松山湖榮升為國家級高新區;
    2015年,松山湖成功入圍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20年,松山湖被確定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啟動區。

    整整20年,松山湖的地位,從全國幾百個高新區之一,直線上升為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載體之一。與之同步,松山湖在全國高新區的排名,從2011年的第53名也穩步上升至2019年的第21名。時下,松山湖更被國家賦予戰略使命,從國內領先的高新園區,升級為全球一流的科學城。

    一條經典的“松山湖路徑”漸漸地顯山露水了。


    高新區時代,松山湖的三步曲
    在漫長的自我原始積累中,松山湖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空間預留三個重要策略。

    很多人認為,松山湖創新能級的快速躍升,是華為終端總部搬遷過來才帶動起來的。確實,華為使得松山湖的GDP顯著地躍升一個臺階。但除了鄰深區位給予的“好運氣”,松山湖在漫長的自我積累中,始終堅持的三個重要策略也至關重要。


    生態優先

    松山湖自建設伊始,就確立了一個理念:尊重自然,將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讓“科技共山水一色”。為此,松山湖新城大道、中心區的建筑群等都采用了尊重原有地形,依山就勢,蜿蜒式、簇群式布局的形態;干道兩側綠樹成蔭、建筑掩映在叢林之后;湖岸線采用極具前瞻性的、草坡為主的自然岸線,而不是硬質堤壩;建筑高度受到嚴格的管控,尤其是湖區周邊少有超過50米的高層建筑,維持了較好的濱湖天際線景觀;湖區的研發園區多采用低密度、院落式的辦公別墅形態,配置高標準的園林綠化。這種城市融入自然的稀缺環境,與鄰近深圳的區位相結合,成為吸引華為終端總部等優質項目入駐的重要因素,也助推了松山湖的騰飛。

    俯瞰松山湖 | 圖片來源/松山湖管委會


    創新驅動 

    松山湖一開始就堅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定位,因此環湖規劃了大量的科研用地,并致力于引入大學、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業企業,制造環節則在湖外圍的工業區集聚。

    自建大學雖費時費力,但作為本地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地和吸引外來優秀人才的平臺則至關重要。同時,政府陸續出資引入了以華科工研院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松山湖現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3家),支持其設立孵化器,發揮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升級顧問等重要作用。2006年,在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之時,東莞市高瞻遠矚,主動引入松山湖附近,將散裂中子源這一國之重器與松山湖高新區相結合,使得今日松山湖變身科學城的重大機遇成為可能,甚至擁有了廣深都難以媲美的先機優勢。


    空間預留 

    松山湖第一版總體規劃就明確了環湖形成兩個圈層的空間結構。內圈層以中心區、居住區、研發區為主,外圈層為產業區。開發時序上,遵循先外圍后核心的開發思路,供地準入較為嚴格,并嚴格限制新增商品住宅項目,避免“高檔小區圍湖”的情況發生。這些舉措為濱湖區預留了寶貴的增量空間,也為園區躍升過程中涌現出的企業研發總部等偏好優質環境的關鍵功能提供了空間載體。


    科學城時代,松山湖的升級版圖
    松山湖的新空間,需要集中發力。哪怕只做成一兩處,只要能級夠高,也會產生驚人的爆發力。

    從高新區到科學城,區域功能與人群都將會發生明顯升級。

    在功能上,高新園區是以生產制造及部分封閉運行的技術研發功能為主,而科學城區將會引入世界一流的源頭創新,強化開放創新,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并促進創新主體間的緊密互動合作。在人群上,高新園區是以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為主,而科學城區將會引入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企業家、創客團隊,人群的屬性更加精英化、需求層次會進一步提升。

    空間是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內容升級了,容器自然也需要跟著升級。應對科學城的新要求,松山湖園區現狀空間供應的量與質都難以滿足。比如,松山湖園區的土地只是環湖一圈,可用增量與可盤活的存量十分有限,完全依靠自身的空間,難以解決科學城區的大功能格局。再如,松山湖的城市空間還是典型的功能單一的“園區型空間”,低密度、大尺度、配套相對滯后。園區空間沒有充分起到知識交流場、產業化推進器、人才吸引源的作用,需要進行全面升級。


    具體可以怎么做呢?

    蕾奧總體規劃設計事業部有幸承接松山湖科學城空間總體規劃與近期建設計劃的編制工作。在編制中,蕾奧項目組從區域空間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灣區協同、雙城聯動、園鎮統籌”三大策略;從自身空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科學空間保障、生態優先、創新社區營造”三大策略,統稱為科學城“六大空間策略”。

    其中,灣區協同、雙城聯動更多體現的是大區域協調戰略。就松山湖本身來講,更集中于園鎮統籌、科學空間保障、生態優先、創新社區營造四個策略。


    園鎮統籌:放眼區域整合資源

    目前,松山湖園區的生產、生活已經延伸到周邊鎮,初步形成了“松山湖研發總部、周邊鎮生產制造;松山湖就業、周邊鎮居住”的兩類分工體系。在科學城建設的戰略要求下,松山湖對于各類科學功能與城市功能均產生了更多新的需求。但是松山湖園區內增量用地愈發有限,難以獨立滿足科學城的空間需求。因此,松山湖有必要順應園鎮空間緊密聯系、功能分工合作密切的趨勢,促進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園鎮在更大尺度上統籌產業與城市空間的布局,更全面深入地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

    在科學功能上,松山湖要構建“科學城內聚焦研發——緊鄰三鎮成果轉化——外圍鎮街產業化量產”的創新鏈空間布局。科學城首先將園區及周邊區位重要的空地等戰略資源統籌納入科學城范圍內,重點聚焦源頭創新、技術創新和就近成果轉化環節;緊鄰的大朗、大嶺山、黃江三鎮重點提供中試驗證與成果轉化基地;將科技企業培育到可以單獨擴產建廠的階段后,可在更大范圍內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量產基地落戶。這需要在三鎮范圍內積極開展瞄準產業的土地整備與“工改工”城市更新,并對產業方向業態、運營主體、空間設計標準等進行把控,以切實適應科學城的產業空間需求。

    在城市功能上,松山湖要在加強科學城內部職住平衡的基礎上,繼續強化周邊鎮的生活服務作用,提升其生活品質,以與人才需求相適應。這需要加強周邊鎮的政策性住房供應,并重點布局在與科學城聯系緊密的接壤地區、軌道站點地區。同時,園區的教育品牌、道路交通等也會向外延伸擴展,逐步實現園鎮生活品質均好化。

    松山湖科學城園鎮統籌分工示意圖


    科學空間保障:自身空間寶地寶用

    在建設用地緊約束的情況下,松山湖科學城需要結合自身的核心使命與區域分工,對各類用地按照不同優先度、不同策略進行保障。《空間總體規劃》提出,率先保障大科學裝置、大學、院所、龍頭企業研發中心等核心科學功能,利用環山、環湖的優質增量空間優先供應。大力保障公共服務、綠地、道路等公益性功能的空間,增量與存量并舉;有效保障中小試、孵化加速等成果轉化空間,一方面與科研增量復合,另一方面通過存量廠房改造供應,不足的向周邊鎮拓展;適度保障職住平衡與城市經營所需的居住空間,滿足至少50%的就業人口在科學城內就近居住。

    松山湖科學城各類功能空間保障策略示意圖


    生態優先:延續基因擦亮品牌

    在科學城時代,松山湖的生態優先,除了尊重自然、人地和諧之外,還應有進一步的涵義,那就是基于創新活動與人群需求進行定制,構建山水融城的生態綠地系統,將山水生態環境轉換為優質的開放交往空間與健身休閑場所,使生態環境的“紅利”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與此同時,松山湖將從環湖時代走向北湖南山的山湖時代。通過保育山清水秀的生態基底,并建立山湖相連、園鎮相通的復合多元休閑活動的生態廊道,將松山湖的山水品牌進一步擦亮。

    松山湖科學城生態格局引導圖


    創新社區營造:從單元到整體的逐級迭代

    科學城的城市空間應充分服務于其科技研發為主的基本功能需求。事實上,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該類型的空間單元在全球范圍內有諸多的討論與實踐。知識經濟的集聚效應、創新生態系統更加開放和人群偏好的變化,刺激著對空間密集度、鄰近度和適于步行性的需求,促使創新活動流向功能混合、緊湊開放、服務便利的街區化空間。同時,創新人群的生活與工作界限越來越模糊,24小時彈性工作、就近提供居住與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需要高度混合便捷的綜合性社區。

    《空間總體規劃》基于這一趨勢,結合松山湖的本色,提出了松山湖特色的“創新社區”模式,作為松山湖科學城的空間基本單元。其主要特征:一是功能上將不同創新主體、相近創新環節、工作與生活功能緊鄰混合布局;二是交通上形成慢行+公交為主、舒適安全的出行方式;三是場所上以促進交往為核心,支撐隨時隨地的面對面交流與虛擬遠程交流;四是環境上強化松山湖城景融合、森林入城的特色,適應創新人群對親近自然、安寧專注的需求。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社區”模式示意圖

    在具體行動中,對于以存量為主的松山湖來說,這種轉變難以一蹴而就。同時,從空間集聚效應和全球成功案例的規模來說,這種新空間需要集中發力,哪怕只做成一兩處,只要能級夠高,也會產生驚人的爆發力。

    因此,松山湖近期應圍繞創新資源最集中的片區,從1-3個創新社區試點入手開展全面謀劃升級,包括功能植入、存量盤活、道路改造、公共空間營造、交流活動組織等等。以創新社區試點為帶動與極核,激活所在的城市組團的創新活力與共享服務,形成創新組團。同時,若干個創新組團將適應松山湖山湖分隔的形態沿湖展開,自身功能完整,又通過軌道快速連接,共享城市級的大型服務,共同形成創新城區。這就是“社區—組團—城區”可生長的空間組織模式。

    基于存量與緊約束的視角下,依托現有的高新區建設科學城,“松山湖路徑”或將成為國內新一代科學城建設的典型示范。

    本文執筆

    王炎 | 蕾奧規劃總體規劃設計事業部規劃研究所所長

    本文專業支持團隊

    《松山湖科學城空間總體規劃》蕾奧規劃項目組:張建榮、郭素君、王炎、王啟豪、厲潔、關永飛、劉賽、衛永豐、楊巧婉等;主管總師:王富海、牛慧恩。

    (該項目由蕾奧規劃與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合作完成,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項目組:莫碧文、譚名成、鄧玉昆、曾永輝、蘇海宇、朱勇輝、夏功能等。)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州一页,欧美区日韩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