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155字,閱讀需要4分鐘
編者按
放眼全國,深圳幾乎是特大城市中僅有的在建新城中容留城中村發展的特例。毫不夸張的說,城中村意味著深圳城市的半壁江山:用地面積僅占城市的1/6,提供了大約70%的租賃住房,容納了六、七成的居住人口,是深圳各個階段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存在著“兩個深圳”,一個是自上而下、規劃的、有秩序的深圳,一個是自下而上、生長的、活力的深圳。如今,隨著城中村的空間使用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其隱含的文化價值的重要性也正日益顯現。
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商業、大學、辦公以及其他類型園區逐漸興起,業態和環境不斷升級,但在其中工作和服務的人群仍會受到城中村低成本優勢的吸引,如湖貝村之于羅湖商圈、崗廈村之于福田CBD、福田村之于華強北、大沖村之于科技園……
這些城中村為相對低收入群體提供了距離工作地點較近又負擔得起的生活商業配套,滿足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服務需求,實際上也降低了整個城市的綜合生活成本,更好地支撐起了城市新功能的多元化發展。
在深圳轉向創新驅動的階段,城中村仍能為深圳的創新活動提供非常好的物質條件,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和相對較高的各方面配套,催化深圳的創業創新能夠像遍地野草似的發展,通過繁衍淘汰,最終出現若干成功的大型創新企業。因此,城中村在深圳創新轉型的發展過程中功不可沒。
如果說,越來越多的深圳人認識到了城中村在過去和現在的使用價值,我還要呼吁重視城中村越來越重要的文化價值,并且更進一步,積極準備推動深圳城中村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城中村對深圳的文化發展具有突出貢獻。首先,城中村是最能體現和傳承深圳移民文化的場所,是深圳進行現代城市文明教化的重要平臺;可以說,深圳的城中村幫助一座嶄新的城市迅速崛起,走到世界城市的前端,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現象。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城中村不同于一般的規劃建設區,是具備自我生長能力的“活的”空間。城中村在經濟上的建筑獨立產權屬性、組織上的社會共同體形態和規劃上的更大彈性多樣,賦予城中村主動跟隨城市變化而自我演化的能力,實現成本最低、效益更高的結果,這無疑為高密度空間下的城市文明形態提供了一個具有普遍價值的、鮮活的成功解決方案。
不妨以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巴西利亞作為比照。這座1960年建成的首都是一個計劃井然的城市,有非常多的現代建筑杰作,198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然而,嚴格規劃的建筑和功能分區使得新城設施不足、枯燥乏味,并導致了嚴重的空間分化和階層分化,著實令人嘆惜。相比之下,深圳的城中村恰恰生長在規劃之外,卻成為了與城市融合的有機組成,其向世人呈現了多元鮮明的城市活力。
基于上述兩個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與巴西利亞的對比,深圳城中村完全有潛力成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積極推動城中村申遺,可以強化圍繞深圳城市獨特包容性的社會共識和共同行動,提高深圳城市文化的地位和社會凝聚力。
具體到申遺的操作層面,深圳城中村首先符合《世界遺產公約》第1條定義的“建筑群”,即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同時,還應按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第77條的要求,挖掘城中村“突出的普遍價值”。例如,代表創造力、產生重大技藝影響、文明的特殊見證、建筑杰出范例、處于瀕危環境……若遺產符合其中一項或多項標準,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會認為該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通過前述介紹,不難看出,深圳城中村至少符合以上標準的前四項:
城中村是人類天才創造力的杰作。城中村與深圳發展同步,共同生長,自下而上,形成獨特的建筑形態和空間風貌,容納大量外來人群,成為承載深圳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形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設實踐。
城中村對鄰近地區相似性質的土地開發建設產生了技藝影響。深圳城中村形成了獨特的自組織建設模式和機制,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設計、材料和工藝體系,在布局、設計和建造方面,影響了整個珠三角地區的村鎮混雜區(Desakota)建設,在遠郊的鄉村與城市之間,構成了大片風貌特殊的過渡地帶。
城中村為延續至今或行將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了特殊的見證。城中村保存了深圳傳統文化的歷史記憶,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并發展為世界城市的歷史進程,并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容納外來人群、提供非正規服務的重要空間載體的作用。
城中村也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的杰出建筑范例。城中村所代表的自組織、低成本、逐步更新且適合特定發展需求的建筑技藝,與政府的整治改造相結合,成為建筑設計與建造模式的典型范本。
未來,深圳城中村完全可以在村民、村集體和城市政府各方的共同合作下,探索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地域文化生產模式,容納和沉淀更久遠的城市文化印跡,更好地將本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保存下來,形成遠超城市其他地區的“容記率”,而不是“容積率”。這方面的典例之一便是著名的南頭古城整治改造,當然,也期待這樣優秀的活化改造實踐越來越多,讓這樣的活化改造成為深圳城中村申遺的“釀造”過程。
總而言之,深圳城中村是“活的”、正在形成的、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可以理解為“預申報”或者“期待中”,而積極推動城中村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代表的是深圳文化的態度。也希望深圳能夠按照世遺標準,呵護、改善、引導城中村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