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為學會常務理事、蕾奧規劃董事長王富海于2020/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暨2021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的“學術對話三十九:面向碳中和的規劃響應”會議上所作的觀點分享,從機遇、考驗、挑戰等不同層面,對碳中和的規劃響應問題進行了闡述。
王富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
蕾奧規劃董事長兼首席規劃師
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碳中和是彰顯規劃理念與地位的良機。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高密度聚合體,是能源產品的最大消費地。碳中和是人類的共同行動,也是中國的大國擔當,更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重大任務。城市規劃的發軔使命就是通過各項功能在空間上的良好組合,提高城市的聚集度、便捷度、安全度和舒適度。在汽車時代,城市半徑加大,規模加大,功能單元也在加大,規劃界一直倡導公交優先、功能混合、產城融合和適高密度,一直追求在多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情況下的整體最優,并在綜合、系統的前提下完成單項的任務要求。面臨碳達峰、碳中和的高難度單項要求,我們首先要堅信規劃的整體原則是城市降碳的綜合戰略,繼續大聲向決策者和全社會宣揚規劃理念、原則和目標;其次要對城市發展中的實際情況做出碳評估,以碳排放作為政治利器,揭示城市建設中的各種違背常識違反規劃的種種做法的弊端,如土地開發規模過大、松散建設、各種名目開發單一功能區、寬馬路大廣場高房子豪華公建封閉社區等等,尤其在大部分城市土地過剩卻堅持繼續擴大規劃規模的現實面前,積極推廣“戰略收縮”、集約節約發展、豐富煙火氣的重要意義;再次要根據碳中和的要求,檢討規劃中不適宜的理論、標準和做法,通過空間手段引導人的行為活動更加低碳化、減碳化,同時讓城市中的碳匯空間保留更多、效率更高。
碳中和是凸顯規劃整合能力的考驗。碳中和話題受到全社會關注和各行業熱議,基本被分為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生活、金融等若干領域,分別有相關的行業和專業去探討研究。按照近年的觀察,國家每項戰略決策出臺,各行業都會積極響應,各行其是,導致事倍功半,一地雞毛。我們知道,能源供應鏈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空間,多個領域與要素的空間組合關系,影響能源供給成本與使用效益。因此,應當在空間上通過規劃手段將分屬各個領域的策略措施放到一起,整合起來,統籌集成是規劃的固有能力,我們應當主動出擊,積極發揮優勢。在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區分這些措施的重點主次、貢獻大小、效率高低、時序緩急,從而統籌制訂更加科學合理的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路徑并提出跨行業的綜合性落實機制。
城市規劃工作的方法論也可有效運用在碳中和行動中。具體是先把現狀調查清楚,找出現象背后的邏輯關系,然后就未來影響的要素進行分析,再對未來的發展作出多情景的判斷。因為當前的多切入口探討中,往往只強調自身領域“應該”做什么,但對于每個領域在城市碳排放當中的貢獻比,以及每一項減碳措施的經濟代價等等問題,基本上缺乏全貌的調查、認知和判斷。所以需要按照“調查——分析——規劃方案”的方法來建立整體性的判斷,拿出更廣視野、更高質量的總體方案。當然,在整體判斷基礎上,規劃方法又要面向實施,即根據前面說的主次、大小、高低、緩急,針對具體的城市和片區,圍繞碳中和工作“謀劃目標——制訂任務——明確行動”。這又是一種務實的符合治理理念的規劃方法。
碳中和是展示規劃預見能力的挑戰。人類正處于從工業化社會走向智能化社會的轉折點上,智能信息技術正在大幅度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城市的空間組織模式的也會隨之改變。遠程辦公、未來社區都可能帶來人們出行頻次的減少和出行距離的縮短,顯而易見,這會讓人的活動模式更加低碳化。規劃作為以預測為前提開展工作的行業,在過去40年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路徑上,我們習慣了以現在的機制與模式推及未來,而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上甚少涉及,相關的研究無法支撐實踐需求。所以,空間對于碳中和的影響,在理論上、操作上、規則上、標準上都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總之,規劃未來在城市碳中和中可以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而當務之急的著力點,我認為一是要對已有的重要規劃補充開展碳評估,二是要在未來的規劃實施中做好減碳行動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