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
關于“馬鑾灣”的由來,相傳在唐宋交替時期,南方閩越一帶戰亂,一名叫杜滸的將領,為躲避戰亂攜其家眷從漳州前往泉州,在經過一個海灣峽口處時,馬鈴忽然掉落地上,于是勒韁下馬拾鈴。待其起身環顧遠方時,只見三峰峻立,山峰下另有長河向東面蜿蜒二十余里而貫注其前。于是嘆曰:此可聚族為子孫長久計也,因而稱之為“馬鑾(戀)”。后來,馬鑾村及周邊一帶便被統稱只為馬鑾灣。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歲月悠悠。倘若將馬鑾灣新城西濱片區分為三個階段,與這數字“五”也有些淵源。
五百年的海洋文明引領。馬鑾灣曾經是一處天然良港,港口貿易十分繁榮興盛。曾作為海滄、杏林、集美的水陸貿易樞紐,將當地的土特產運往南陽及世界各地,直到改革開放以前,水產養殖業仍然是村民們的主業。
五十年工業化持續驅動。1958年,杏林被確定為廈門工業區,建立了全省第一家紡織廠。一時間,數萬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而來。外來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有的村落遭受了巨大的沖擊,成為了工業的配套區。西濱便有了新的經濟發展之道——將房屋出租給打工人為主要收入。自此,便有了多元的文化在城市配套與服務業的帶動下,相互交融。
五年新城筑基快速開發。近年來,為實現統一收儲,西濱片區的城中村被全部拆除,外來人口快速外遷。人口與產業的轉移,使得西濱僅遺存閩僑宗族文化的西濱陳氏宗祠、安居樓、清惠宮、大明庵等文化符號。
曾經的西濱文脈悠悠,歷經滄桑后,與海的關系消失,居民在消失,城市的功能也在消失,保留下來的村落肌理僅是文化遺存的碎片。如今,伴隨著廈門“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城市戰略,馬鑾灣新城西濱片區,從“城市邊緣“到”環灣中心“的區位價值進一步凸顯。
為更好地促進西濱片區發展建設,廈門市馬鑾灣新城開發建設總指揮部主辦,面向社會開展《馬鑾灣新城西濱片區舊村改造城市設計國際競賽方案》征集,經專家組多輪投票評審,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廈門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體為西濱片區“量身定制”的舊村改造實施方案贏得競賽第一名。
該方案立足“都市生活”與“文化聚落”,力求打造“倚山擁海”的開放式生態涵養地和“串聯古今”的閩南風文脈集匯點。通過TOD引領的有機開發和多層次共融的復合運營,使項目獲得最為高效的經濟流轉。通過適度調整上位規劃和全面打通地塊區隔,最大程度優化整體空間、濱海界面和生活體驗。最終使得西濱片區成為馬鑾灣最具文化底蘊和商業活力的強勁增長擎,乃至全市以及閩南地區新的旅游標的、國際舞臺。
發展目標
目標1:文化活態博覽園
推動閩南文化引領的多元文化重構再生,打造強文化IP
目標2:醉美晚霞風情灣
將朱熹蔡林八詠的朝西之美演繹為醉美落霞風情休閑IP
目標3:智慧雙創綜合體
聚焦新城開發的雙創孵化功能,打造智慧型的雙創孵化IP
規劃理念
一園筑魂:
西濱充分利用政府產權單一的優勢,以博物館+博覽園彌補廈門短板,打造閩南文化博覽園,構筑閩南文化靈魂。
一帶延展:
以文旅商業消費挖掘的視角,立足文化+,依托博覽園核心風貌區外圍延展U型文化創意新消費帶。結合觀霞景觀長廊布局臺地精品街,結合非遺互動體驗,培育文創熱點,吸引客流。
四區變奏:
緊緊圍繞游客以及年輕人創新創業的需求,按照二八原則實現政府對市場的有效引導,植入四大關鍵功能,引導外圍布局。
山海舞臺:
整體控制三個舞臺層次,外圍城市開發主導區域演繹海韻風情;中部融合古今,形成向博覽園過度的別樣韻味的空間;前部以博覽園環抱博物館,形成山海舞臺明珠。
整體布局
空間特色營造————“人、業、城”融合運營
致力于打造“人、業、城”融合運營的全域沉浸消費示范區,為文旅客群、產業辦公、日常居住等三大人群提供適配的功能。按照不同人群需求,精準定制產品,提高產品使用效率。改變重資產大代價招商模式,通過小而特、小而精的產品創新;鎖定新區人群,打造成周末休閑必去之地,重游、研學、打卡。圍繞新城高端客戶群體需求,定制品牌商業與酒店,成為吸引廈門的主題驅動商業新興地,導入國際品牌,成為廈門文旅度假目的地。將片區打造為具有文化體驗、濱海度假、生態休閑、旅游景區等功能的短期休閑度假地,構建文商旅融合創新、全域旅游的示范區。
以一條多元開放的都市路徑,聯系各個重要板塊及軌道站點;一條綠色路徑,連接自然景觀與城市公共開敞空間。以獨特的空間形象,塑造城市的品牌和識別性。構建一座活力與綠意兼具的城市級商業公園,讓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成就人與大自然和諧互動融為一體的極致視野,縱覽落霞風光。
風貌保護
重塑西濱特色空間場景
西濱充分利用政府產權單一的優勢,以博物館+博覽園彌補廈門短板,構筑閩南文化靈魂。通過強保護、巧引導、沉浸式的手段引導核心風貌區為“一山帶水、匯文融城”的意境,演繹一條展現500年西濱歷史的活態時光道路,一座寄托情思和鄉愁的鄰里客廳,漁村水街、僑韻閩厝、流芳雅苑、青年公社、商賈圩市、文薈藝坊六片文化主題體驗園區,八處現代鮮活演繹場景。
西濱村街區活化的核心是尊重肌理、尊重生活,在可能條件下謹慎植入新的建筑和功能,一方面解決老舊房屋帶來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努力維持歷史街區的精髓,并植入新的當代生活空間可能性。我們依然希望在保留肌理的前提下,根據新的人群需求植入新的功能,拆和建之間界定合適的力度。在空間形態上,多樣化的街道、院落與廣場的組合體,通過街道寬度、轉角節點,公共空間景觀等要素的變化,營造非均質的線性空間,形成動態的曲折變化和豐富的公共空間。實現了交通空間與人們交往空間的相互融合。由于場地東高西低,西側街區天然形成觀景高差,在空間營造多處觀景平臺,形成最佳觀景點。
漁村水街:恢復西濱生態水塘景觀,打造西濱漁村水街,修復破損的南洋古渡口,重現海絲記憶;水街兩側風貌建筑臨水而建,舟楫相連,打造一幅昔日漁村繁華景象。
僑韻閩厝:延續現狀閩南大厝等級規格和建筑布局,塑造閩南大厝前埕后院街厝空間。
流芳雅苑:結合場地特征,最大限度保留清惠宮周邊現狀傳統民宅,打造閩南民俗文化體驗園,展示閩南傳統民居原生生活場景。
青年公社:對保留的8棟高層民宅通過提升消防、配套及加裝電梯、空中連廊等措施,改造成為青年人才公寓,實現由工人農民房向青年人才公寓的轉換,也是工業文化遺存的別樣升級。
商賈圩市:東北部承接地鐵和TOD綜合區的人流,打造閩南傳統休閑商業街區。
文薈藝坊:建設閩南圍合院落,作為廈門南陳論壇永久會址和閩南文化非遺傳承中心,成為演繹廈門閩南傳統民俗藝術的文化舞臺
閩南文化博物館
夕濱觀陽、都市聚落、開放共享
以“厝格、海韻”為基點,提取閩南大厝與海浪、礁石的整體意象,以一條文化內街貫穿南北,多條小徑連接東西。中間為通高、大氣的紅磚天井,兩側分別是以內院為核心的功能群落,形成“一核高聳統率、兩院并肩擁簇”的三個體量組合形式,并通過天橋、廊道連為一體。
游客、市民觀賞夕陽、爭相打卡的觀覽圣地;公共開放山海聚落和永不落幕的都市文化舞臺。
“厝格、海韻”的設計基點,地域+文化+時代;廈門“海上游”地標和閩南文化對外展示窗口。
功能分區、內外明確、設計服務管理; 內可沉浸覽文化、外可登高觀落日,閉館狀態下也可全天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