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規劃師王富海在第十屆金經昌中國青年規劃師創新論壇上以《深圳:年輕的城市,青年的規劃》為題作報告。
報告通過對深圳近40年快速城市化過程的回顧,展現了在這座年輕的城市中青年人的作用和力量,講述了一代代青年規劃師如何平地起新城,將深圳建成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還討論了規劃的未來轉型并寄望于當代青年規劃師。
青年之于深圳
深圳是一座具有高流動性的移民城市。不斷有人來、也有人離開的人口流動狀態使深圳人的平均年齡常年保持在30歲出頭。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深圳在全國超大城市中是相對特殊的,享有巨大的年輕紅利。因此,深圳是一座充滿活力的超大城市。
年輕人的特質塑造了深圳的城市氣質,如敢闖敢干、開放包容、多元復合等等。深圳的文教體衛等配套設施與許多同類大城市相比,在指標方面相對落后,也源自其不成熟。
更進一步講,這種年輕的狀態是有激情的、善于學習的、生態化的、不排外的。不同學歷、背景、起點的年輕人形成了深圳重要的社會生態,這是深圳發展的重大要素。“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非本地心態,是一個流動中的移民城市保持強大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深圳的人口構成狀況背后有兩方面動因。
一是經濟動因,全球化與科技革命。深圳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選擇了流動性很強的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產業,從早期的加工到后期不斷升級換代,從而導致了城市和人的迭代與更新。
二是社會動因,中國的城市化。從人口結構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和城市收入結構是橄欖型,而中國是金字塔型。人口從農村進城的絕對城市化,進城的基本是相對貧困的人群。這種從頭起步的城市化過程在幾乎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深圳反而得到了較好的回應。
青年之于深圳規劃實踐
深圳第一版正式的城市總體規劃是86版總規。負責人是中規院周干峙院長,依托的總體所的所長是同濟老學長胡開華先生,總規期間成為深圳規劃局長。項目邀請了當時中國規劃界一批權威專家共同參加。
那一代人經歷了50年代注重快速建設、60~70年代城市建設的長期停滯,在這一輪深圳規劃中,他們的青春積淀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釋放。此輪總規作為中國城市總體規劃的重大提升,開啟了中國“規劃的春天”,為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打了很好的樣板,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青年規劃師們的集體杰作。
1993年,深圳已經從早期規劃的375平方公里經濟特區擴展到近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并開啟了新一輪的總體規劃。96版總規由我帶領一群專業經驗并不豐富的青年規劃師全面承接,大膽突破,進行了多重創新。
比如,規劃范圍從經濟特區覆蓋到全市域,將全市域的建設與非建設空間統籌規劃;既要適度超前又要考慮人口結構、提出當量需求;延續了深圳滾動規劃的特質,同時將區域協調工作放到整體城市布局與發展內容中等。這些創新思路在當時具有相當的領先性。
至此之后,深圳規劃行業的團隊、數量、創新力和影響力都有了大幅提升。1999年,中國建筑學會推薦深圳總體規劃申報國際建協的城市規劃專項獎。我負責申報工作,以兩版總體規劃和深圳20年城市建設成就共同組成的申報材料《尋求快速而平衡的發展——深圳城市規劃二十年的演進》獲得第20屆國際建協大會阿伯克隆比爵士獎榮譽提名獎。
青年規劃師與深圳共成長,青年人的不斷涌現也讓深圳規劃持續創新。
深圳的創新不局限于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開全國之先河,并始終保持領先狀態;深圳的生態控制線早于全國城市生態保護線十幾年,保證深圳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狹小的土地面積上得以保留大片生態空間;
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在多方利益主體涌現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專項規劃開啟了全新的規劃范式,提出了“三階段、七環節”的流程,開創了掌握政策并準確運用的先例;規劃結合新技術進行行業跨界,面向未來不斷探索創新,深圳青年規劃師對智慧城市建設、未來城市設想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
深圳實踐與經驗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特區特例,改革創新;立足深圳,服務全國;來過深圳,奔赴全國。早期由于特區身份特事特辦,在宏觀環境與主觀意愿的共同推動下,深圳在規劃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規劃設計力,涌現出眾多的規劃從業人員和單位,服務全國。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眾多來過深圳的規劃師將深圳經驗帶往全國各地。
青年之于未來規劃
中國的規劃百年,在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理想構建的性質未變。百年中,我們的規劃教育一直是偉大的、不落后的。但在國家百年發展史上規劃應用經歷了坎坷的歷程,只有一半時間(最近四十年)規劃得到了正常的應用。以物質建設為主的規劃在中國新城發展中收到了尷尬的實施效果,這一點值得反思。
前年,中央文件對深圳的評價和判斷是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這其實是一半的規劃和一半的非規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規劃的秩序深圳,有著明確的用地布局安排;而另一部分是自下而上的生長的活力深圳,受到很多非規劃因素的影響。“兩個深圳”融合互補,順應了中國城市化初級階段金字塔型的社會生態,是深圳成功的“特殊密碼”。
此外,改革開放使得深圳敢于打破條框。以華強北為例,自下而上驅動,政府不刻意經營,未使用土地和規劃既有法規的大棒,而是積極引導街區式發展,給予寬松的優惠政策,形成低成本模式,提供了低廉的商務發展環境,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實施功能重組,自發完善配套。
近30年來,技術變革和社會思潮帶來了城市生產、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而中國規劃仍在沿用百年前的范式,百年規劃帶來的一個新課題是,能否出現中國自己的創見?
規劃基礎理論方面,應該從“人口”走向“人類”,即考慮人口的分類問題與需求的多樣性。依托新技術方法開啟更加專業化和具體化的即時城市診斷,從規劃編制與跟蹤實施的模式轉向發現城市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從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規劃結果與精英主義的價值觀回歸現實主義、人文主義。
在城市漫長的發展史中,大規模快速新建只是階段性的,更新和運營才是城市發展的常態。規劃要學會從營造走向營運,在營運當中做好營造工作。在規劃百年之時,我們的未來已經啟動,青年仍然是規劃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