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劉泉的報告題目是“未來社區的功能發展與空間演化趨勢認識”。報告提出了未來社區的三個主要功能發展趨勢,即學習功能增強、五大功能融合;服務融合而非單一場景的功能組織;形成創新的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以及未來社區的三個空間演化趨勢,包括線上線下融合的空間尺度拓展、時間尺度成為新的基本標尺、模式融合下新的單元結構顯現。在新發展趨勢下,青年規劃師應努力設計出面向未來的理想社區空間形態。社區對于一個城市而言,既是城市生活網絡的基本構成單元,也是居民生活的空間載體。隨著智慧城市構建,未來社區(智慧社區)也成為連接智慧城市與人的空間橋梁和構建智慧城市的關鍵節點。
未來社區的創新內涵
未來社區不是單一功能的居住社區,而是以智慧技術應用為技術基礎、創新發展為社會內涵及人性化空間為物質載體,以智能、融合、共享和彈性為主要理念,實現居住、工作、學習、游憩與交通五大功能融合的智慧城市終端單元。
技術發展和工作生活方式變化是城市規劃演變的兩個基礎。在現代主義城市規劃階段,以汽車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和以電話為代表的通訊技術起到了重要的技術基礎作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工作方式,由于技術進步和工作方式的變化,城市形態才逐步演化為今天的樣子。
隨著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創新人群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出現,使空間形態再次變化更替成為可能。現代主義城市規劃以單一功能單元為主構成的功能分區結構已經無法滿足新的需求,智慧城市規劃以混合功能單元為主構成的單元化結構逐步得到發展。社區功能混合的特征越加凸顯。
智慧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城市越復雜,基本單元的作用越重要。從城市整體結構組織來看,社區化或單元化的空間組織模式是智慧城市理想的結構形態。未來社區將體現出“工作回歸社區、創新回歸城市的”這一新的社會特征。
未來社區的功能發展
功能變化特征1:學習功能增強、五大功能融合
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和菲利普·古姆齊德簡(Philip Gumuchdjian)提出將生活、工作與娛樂功能融合成為功能混合的可持續社區。在功能混合的同時,對外交通出行需求減少,社區內部形成依托慢行系統連接的功能組織。隨著創意階層和創新人群的崛起,學習功能將成為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區的重要功能。城市的主導功能由四大功能混合逐步演變為五大功能融合。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構成單元,正逐步展現出這一融合特征。
功能變化特征2:服務融合而非單一場景的功能組織
隨著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方式的變化,社區內容趨于復雜性,這種改變必然對空間規劃提出新的空間融合場景的需求。這些空間場景并不局限在交通、醫療或居住等特定領域內,而是形成具有多種交織功能的融合場景,如:工作生活融合的居住場景、智慧互交共享的公共空間場景、智慧自然的社區農園場景、互動包容的街道場景、科技文藝交融的創新場景、便利高效的社區服務場景等。
功能變化特征3:形成創新的社區公共服務功能
人群的復合、功能的復合、空間的復合必定帶來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的變化。現階段的公服服務配置標準應結合變化的公服功能進行適度的調整,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規劃師應結合新技術、新產品形成創新的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未來社區演化趨勢
空間演化趨勢1:線上線下融合的尺度拓展
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未來社區的空間尺度和服務范圍得到一定的拓展,除了傳統的以步行和車行時間為依據的服務尺度外,還應該增加快遞、外賣等線上功能的服務尺度。現有的15分鐘生活圈的基本邊界是1km,但結合新技術的出行尺度可以擴大到2km,獲取服務的尺度可以擴大到3~5km。
空間演化趨勢2:時間尺度成為新的基本標尺
社區單元(或生活圈單元)包括了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人口尺度三個尺度要素。在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時期,主要依據人口標準進行空間規劃和設施配置。在新城市主義規劃理論興起時期,社區單元越來越關注空間尺度的標桿價值。在智慧城市發展的階段,時間尺度變得尤為重要。智慧城市是具有網絡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技術的時空機器,產生新的時空關系。
空間演化趨勢3:模式融合趨勢下的新單元結構
在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下,TOD、15分鐘生活圈、創新街區、智慧社區、未來社區的內涵越加趨同,結合線上線下空間融合尺度,報告提出創建一個新的城市功能單元結構,即具有TOD模型,也具有生活圈模式特征,并與智慧社區、創新社區結構融合的創新性智慧社區。這類社區可能會成為智慧城市網絡化結構的重要節點,并引起城市空間的重構。
思考與討論
在面對未來的變革階段,規劃師應基于新的技術發展,構想社會發展的理想模型,設計出面向未來的理想空間形態,推動理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