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渭河是“長安八水”之一,是西安市重要的生態資源,為提升渭河行洪能力,修復河流及兩岸生態,更好地構建渭河及兩岸生態安全格局,做好渭河兩岸的保護與利用,控制濱河重點區域城市開發強度,科學謀劃渭河兩岸發展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渭河生態風貌。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與西安國際港務區管理委員會于2022年5月組織開展渭河疏浚及兩岸概念規劃設計方案競賽,合力推動渭河及兩岸生態共治、規劃統籌、深度融合。
蕾奧規劃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MLA+B.V.聯合體應邀參與了本次設計競賽,經過比選榮獲第二名,并在創意、特色與設計上獲得了評審的一致好評。
基地在西安市區位
項目位于西安高陵區與國際港務區交界處,該區域是大西安東軸線新中心區域,是城市 “北跨”的橋頭區位,是跨區發展的重要融合點。本次設計范圍分為渭河疏浚及生態治理范圍、渭河兩岸概念規劃范兩個層次。渭河疏浚及生態治理范圍西起灞河入渭口,東至臨潼區界,總面積約 26.9 平方公里。渭河兩岸概念規劃范圍西起灞河入渭口,東至臨潼區界,總面積約 29.4平方公里,其中,重點研究范圍包括渭河南岸重點規劃設計區域面積約 9.3 平方公里;涇渭三角洲面積約 2.7 平方公里(含一座主題植物園設計)。
理解與愿景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秦隴的“母親河”,見證了千年的流域文明。基地是代表西安探索生態賦能發展的先行示范之地。該如何實現基地生態價值最大化,渭河兩岸融合發展,同時彰顯渭河的獨特性?
渭河歷經千年時空,從“蒼茫野性”到“天人共棲”凝練成了涇渭水文的調順、地文的富饒、天文的怡然、人文的共鳴 “四文”的智慧,而基地是“四文”融匯的代表。但同時現實中基地人與自然、自然與發展,發展與融合存在著分明的“界”。
基于“四文”核心價值,應對三個分界的現實痛點,我們提出“破界 + 融匯”的核心設計主張。并進一步研判未來,提出三個層面的愿景:自然的愿景、發展的愿景、人文的愿景。
基地將成為西安
最生態的自然綠心
示范融合的戰略重心
四文匯聚的風物長卷
四文匯綠芯、涇渭風物志
總體鳥瞰圖
| 四文匯 |
取自千年時光沉淀的智慧,“四文”策略共同打造“自然融合城市”的未來空間框架。
順水文——安全的水、生態的水
我們基于渭河基礎特征,通過控河勢——疏浚河道,恢復蜿蜒擺動的自然形態,工程與生態目標結合;三灘治——挖筑結合,建構嫩灘、二灘、高灘三層河灘生態階地,根據灘區地形,營造生物棲息地;借水勢——引水入灘,搭建水網,微調地形,建構多樣水陸生境;控人為——建構低影響的分級道路游覽體系,減少人類活動對其他生物的影響,四種設計策略建立防洪、生態、景觀多維目標下的疏浚治理體系。
順水文總體策略
河道疏浚策略
連通現狀河灘濕地
結合疏浚塑造多樣水陸地形
敬地文——孕育生境、營造景觀
基地原生物動植物種類豐富,生態本底良好。我們進行了詳細的生態本底分析,基于生態系統功能、人類活動影響和棲息地韌性對棲息地的質量和敏感性進行評估,并做出環境負面影響的評價。
負面影響評價
基于詳細的現狀生態論證,我們提出生態修復的四大核心邏輯:
(1) 劃分8大生態功能區:將設計區域內所有綠地系統統一考慮,基于其應發揮的生態功能及修復潛力的評估,劃定出于4大目標(生態功能保障、生態功能提升、生態功能復合利用、城市生態化建設)8大類區域,并對每類區域的修復性生態工程、恢復后效果和管控要求進行詳細說明;
(2) 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基于區域棲息和季節性棲息的鳥類棲息需求提取的5種陸域和濕地典型生境組團,和種群受明顯影響的魚類為目標物種體系的5種典型底棲生境組團;林地、濕地、草地和農田高功能棲息地斑塊工具箱,以及相應棲息地工具落地指引和物種適應模式;
(3) 提出適應性管理要求:為使修復的生態系統順利發揮功能,依據物種使用棲息地的季節性規律設計適應性管理框架,對棲息地和人員進行管理;同時提出有人為活動參與的共生生態模式;
(4) 建立適合場地的生態管理機制:建立適應于場地的自然資源資產清算制度及相應的資源空間管理模式,提出GEP+GDP雙重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高質量農業與生態并行的管理機制。
敬地文總體策略
鳥瞰效果圖
適應性的生態設計200 米生態廊道混合棲息地
構建低影響的分級道路
應天文——順風 順水 順四時
我們理解并應用樸素自然智慧,延承天人合一的營城方式。通過構建三級風廊體系、海綿城市基盤,營造綠色節能、四季可賞的生態景觀環境,實現順風、順水、順四時的生態景觀環境。
風廊冷巷體系
三級風廊體系
冬季效果圖
感人文——以自然為基礎、以人文為特色感化發展
落腳雙區尺度,以涇渭為核,梳理 “米”字型生態框架,奠定山水田園城優雅大格局;順應場地環境,尋風接河,搭建“兩河八廊”的藍綠框架,通山水、連田園、鏈城市;挖潛四文故事脈絡,塑造一環多象、四文匯心的人文框架;銜接國空“三區三線”,基于自然適度退讓發展,通過開發適宜性評估明確集中建設地區,構建從城市漸進溶解公園的梯度開發秩序;圍繞生態價值的綜合實現,通過自然賦能發展,構建5個獨具涇渭特色的“生態+”產業經濟圈,并圍繞軌道錨、大道軸進行空間布局,整體形成——“一心一環聚八廊、兩軸六點串九區”的特色空間結構。
三區三線變化圖
“一心一環聚八廊、兩軸六點串九區”空間結構
設計總平面圖
| 風物志 |
|3個故事講述重點區域詳細設計|
“融合”見“分明”的故事
涇渭三角洲區域——三角洲是涇渭二水相交最富魅力的區域。我們通過優先保障生境空間。兼顧自然和效率,形成軌道向自然圈層漸退的開發秩序,同時將“自然”代入三角洲的設計,水沙交織中衍生了峽谷、階地、裂谷、平原的城市生境。通過一條集萃四文風物的體驗動線,串聯特色8幕場景:荒野畫廊、連橋公園、藝術麥田、涇渭分明、森林峽谷、階梯游廊、裂谷花房、臺塬活水。
一條動線、四文集萃、八幕場景
涇渭三角洲鳥瞰效果圖
森林峽谷鳥瞰效果圖
裂谷之門效果圖
裂谷花房效果圖
曠野跳臺效果圖
“濕地”感“林苑”的故事
渭河南岸區域——我們最大化尊重片區現狀的田園基質,并予以延續和演繹。引自然入城,構建北林、中苑、南港的特色格局。區域內形成1條5公里濕地農園綢帶,4 個特色生態苑落:產城服務苑落、綠色創智苑落、濕地休閑苑落、農研教育苑落。
渭河南岸重點地塊鳥瞰效果圖
渭河南岸重點地塊功能結構
“風景”伴“渭河”的故事
沿河泛生態走廊區域——我們提出輕介入可融合、低成本宜維護、可游覽多體驗、漸進式可生長的規劃目標。希望形成一條人境和諧的鄉土生態帶、一條城野融合的郊野休閑帶、一條“城市”延伸到“郊野” 多元體驗的四季風景帶。
生態走廊鳥瞰效果圖
沿河泛生態走廊功能分段及景觀結構
涇渭分明看臺效果圖
以上是聯合體單位對本次競賽的項目思考,我們希望四文風物成為一種具象化的“未來生活”,吸引人們出發、探尋、停駐在生活的細節里發現涇渭之美!
在此特別感謝聯合體兄弟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MLA+B.V、綠野清薇(北京)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此項目中的辛苦付出,以及在相互配合中的鼎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