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正聲明
尊敬的客戶和合作伙伴:
近期,我司發現有自稱“蔣國濤”的個別社會人員假冒我司高管,以業務聯絡為名進行虛假宣傳、謀取不正當利益,對我司形象和品牌美譽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為了保護廣大客戶和合作伙伴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確保我司各項業務工作正常進行,特此鄭重聲明:
一、嚴正警告所有假冒我司高管、業務人員的單位或個人,立即停止一切違法犯罪行為。我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二、若對我司高管、業務人員身份或業務聯絡行為有疑問,可撥打電話0755-82537940、0755-23965219或發郵件到layout@lay-out.com.cn 進行核實。
三、若發現上述假冒行為,建議立刻與我司取得聯系,我司將全力維護廣大客戶和合作伙伴們的權益。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蕾奧規劃感謝廣大客戶和合作伙伴們的關注與支持,蕾奧規劃歡迎廣大客戶和合作伙伴們通過我司公布的正規渠道(如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隨時聯系、進行商業洽談溝通,為公司經營、發展提出寶貴的建議。
特此聲明!
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7月9日
-
行動探索 | 城市門戶:中山市京珠高速城區出入口景觀提升規劃
項目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正編織起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京珠高速中山城區收費站樞紐,將成為要素流動的十字路口,是到訪、過境中山中心城區的必經之路。其作為一個城市門戶,彰顯著城市文化內涵,展現了城市精神面貌。
而其現狀情況,被大尺度的市政設施切割、影響,有景觀、特色缺,有建筑、形象差,有綠化、較雜亂。為更好地展示中山市門戶形象,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委托蕾奧規劃(300989)對京珠高速城區出入口進行景觀提升規劃。
整體規劃
規劃地塊范圍內主要以林地、農村住宅用地與耕地為主,周邊較多山地環繞,為典型的田園聚居風貌,山-水-林-田為原生景觀。
團隊以“山水形勝,大地藝術”為理念,提煉山水田的元素,運用到設計中,用開闊大氣的大地藝術手法打造大灣區“最精彩、最生態”的門戶景觀。使之行于山水田園間,塑造獨具中山印象的灣區樞紐門戶。
規劃遵循簡潔大氣、現代整體、中山印象、適度發力的原則,主要設計提升地塊內迎賓坡、環島、收費站、白鷺湖、稻田景觀和桑基魚塘景點。整體設計盡量保留現有生態資源,采用疏林草地+流線型微地形手法,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間,營造富有嶺南特色的山水田景觀。
對于收費站建筑,保留現狀建筑結構,增加鋁合金板包裹,以五桂“山”為設計主題,打造全新的收費站建筑形象。運用LED玻璃屏,體現現代感和科技感。
植物設計以本土植物為主,湖邊采用疏林草地,復合水生植物搭配,恢復自然生態面貌,賦予自我調節的功能,以減少維護成本。
田塘利用原有的田梗小道網絡系統,選擇落羽杉,地被上主要選擇水生植物和多年生草花,打造富有嶺南特色的阡陌水田景觀。
| 項目實施情況 |
高速公路出入口是出入城市的必經通道,是進入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展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名片。
本次規劃按照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特點及景觀本底分地塊設計,以體現自然生態的山林、田園、村莊等景觀特色。通過凈化(清理廣告牌標識牌)、綠化(重新規劃植物種植)、美化(對構筑物標志物改造)、亮化(增添燈光設計)整治現狀不佳環境,并充分利用景觀營造方式,打造全新的形象。
目前,項目規劃已完成,正在實施推進中,本次規劃力求在項目實施后將中山城區高速公路出入口打造成具有中山特色的“城區大門”,以彰顯中山市的魅力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
蕾奧動態 | 王富海董事長應邀參加深圳市政協“提升文化藝術品味,建設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專題協商會并作主旨發言
9月27日,市政協召開七屆八次常委會會議,就“提升文化藝術品味,建設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開展專題協商。市政協主席林潔主持會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玲,副市長張華出席會議,市委宣傳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等主要領導現場作回應交流。王富海董事長作為市政協常委,受邀在會上發表“提高公共空間品質,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的主旨發言。
深圳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建設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的明確要求。“提升文化藝術品味,建設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專題協商會經市委批復確定為2022年度政協協商與民主監督計劃重點協商議題,下設“1+3”4個專題調研組,王富海董事長擔任專題調研一組“城市公共空間與公共環境文化提升”組長。
自2022年4月開始,圍繞城市公共空間與公共環境文化提升相關問題,由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牽頭,王富海董事長領銜成立課題組,開展了系列調研與專題研究,先后赴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和建設局、市建筑工務署等部門,以及相關文化企業、文化場所開展了多場專項調研及座談,結合政協委員建議,最終形成了“推動空間治理機制創新,以文化藝術激發城市活力”研究報告,提出七大對策建議,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借鑒。
專題協商會上,王富海董事長就公共空間治理提出“三大抓手”和“三大機制”的建議。
一、認知與價值
公共空間是建筑環境與人的復合關系,它是一種從物化再到一種文化的過程。作為特大城市、高密度山水城市的深圳,公共空間的含義也要重新定義:是涵蓋一切非私人產權、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建筑內外空間,同時也是匯聚城市文化特質、包容多樣社會生活、體現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場所。
建筑雖容易成為城市地標,但它迭代很快,而公共空間作為公共記憶的載體,普惠性、持久性更強,很明顯比建筑有更高的價值,在打造上也比建筑需要更復雜的機制。而公共空間和公共環境中文化藝術的表現,在許多城市本身就是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甚至成為不可錯過的“城市名片”。
二、目標與愿景
深圳對公共空間和環境中文化藝術的關注開始較早,特別是特區建立初期、97年香港回歸前后,以及推廣“趣城”計劃時期,迎來了幾次建設高潮,形成了深圳特定的文化內涵。但同時深圳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建設方面的短板也非常突出:
1、 就體量而言,深圳的公共空間有最小化利用的趨勢;
2、 就使用而言,公共空間更多注重功能性,在文化藝術品味方面考慮相對不足;
3、 就結構而言,城市整體脈絡不夠清晰,缺乏有儀式感和記憶點的場所;
4、 就特色而言,缺少突出的標志性場所與空間;
5、 就內容而言,公共空間建設中對于城市文化、精神的挖掘和體現不夠;
6、 就實施而言,城市設計對于公共空間精細化管控的實施路徑仍有待加強
總而言之,深圳的文化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首先在定位上,當前對于深圳的發展定位有很多非常高的提法,但其中有關文化方面還缺乏一個非常準確的描述,還沒有在內容上進行很好的梳理,同時也沒有形成良好的機制。深圳亟需確定未來城市文化的定位、內容和抓手,因此提出“普及—提高—破圈”三大發力點。
“普及”——對于一般性的公共空間和公共環境,重點放在保民生、保底線,將文化藝術的元素廣泛地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公共空間的價值并豐富其文化內涵。
“提高”——對于文化藝術品味基礎條件較好的公共空間和公共環境,則需要進一步向上提高一個層次,使之成為所在單元或片區中的亮點。
“破圈”——為匹配全球標桿城市的定位,深圳還應該擁有世界級的優質公共空間和公共環境,樹立獨具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文化藝術的典范。
三、對策與建議
三大抓手——“普及—提高—破圈”
建議一:建設人民城市,提高“小空間”質量
提高城市小型公共空間的質量,見縫插針地全面拓展公共藝術表現的空間,讓公共藝術和我們的老百姓直接見面、直接掛鉤、直接對話,“讓藝術元素隨著‘見縫插針’的口袋公園而覆蓋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深圳已經有了很好的條件,此前深圳曾推行過“趣城”計劃,把一些很不起眼的公共設施、公共空間、公共記憶點提煉出來成為身邊文化廣場、片區“打卡地”,相對大拆大建大改,這樣小改造、小提升更具有價值,對提升市民的文化體驗、精神享受更具意義。“希望它成為深圳小空間提升的一個標志,可以成為深圳的新標簽。”
建議二:分區施策,形成重點文化空間的全市布局
要挖掘城市的獨特獨特魅力,塑造城市記憶點。強調各區與街道本身的文化資源發掘和文化場所營造,以現有的文化設施、文化空間、文化街區作為空間上的抓手,提高公共空間的質量,形成人性化、生態化、特色化的公共空間環境。注重新內容的注入,著重聚焦“文化再生”和“藝術介入”,強調在地文化記憶修復,并對文化符號進行提取和設計演繹,進而釋放文化經濟活力,豐富片區的精神文化內核。對于重要的城市更新片區,應該將城市文化藝術品味作為打造重點。空間設計的觸角要能夠感知更加細小的顆粒度,關注小微空間的內在肌理和特征,采用精細化、個性化的改造提升方式,在細微處呵護原生空間的文化藝術底蘊。
建議三:精品突破,塑造國際級城市文化名片
以重點空間和特色空間為抓手,要培育將城市當成藝術品來雕琢和打磨的意識,對于城市中為數不多的精品型空間,應當按照前述“破圈”導向要求,集中優勢資源,著力打造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品牌文化場景,塑造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地標,使之成為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打造“破圈”城市名片,要有計劃、有實施,要有的放矢,避免“撒胡椒面”;要有序推進,不要“一哄而上”。對于東門、大劇院、華強北、深圳書城、蓮花山、仙湖植物園、華僑城、海上世界、鹽田墟等頗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深圳灣超總、香蜜湖等核心戰略地區,以及城中村等,要通過公共空間文化藝術營造進一步放大其文化內涵和價值。
三大機制——統籌、實施、創新
建議四:建立城市空間文化建設的統籌機制
要在建設全球標桿城市方面給城市文化找準定位,確立將文化藝術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以及建設全球標桿城市的重要目標。設立較高層次的城市公共藝術委員會。推動百分比計劃,保障設計投入,參考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做法,在我們城市建設中拿出1%-3%來投入公共文化建設。
建議五:完善公共空間循環改善的實施機制
要形成從愿景到行動的閉環,包括精準評估、充分研究、確定計劃、制定行動、協調推進、考核驗收、再次評估,形成長效提升機制。建議在深圳已經形成的總設計師制度的基礎上,把文化的內容很好地塑造進去。發動市民、各方專家、企業、社團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深圳的文化建設,形成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
建議六:探索創新機制,營構城市文化生長氛圍
制定鼓勵政策,鼓勵各種各樣提升型的行動,鼓勵公共藝術的載體、形式、內容和組織方式等方面的創新。要把科技賦能作為深圳未來發展全球領先的重要的方面,創新智慧管理、定制服務、需求反饋、內容運營等多種功能,豐富公共空間和公共藝術作品的內容,提升使用品質與效能。
總而言之,深圳要成為全球標桿城市,一定要經歷從以前追求效率的“搞錢”標簽,到崇尚品質的“有趣”氛圍這樣一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空間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希望未來能夠探索一條引領公共空間和文化藝術高質量發展的“深圳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的靚麗的“城市名片”!
-
喜訊 | 蕾奧首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本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清單。由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欒曉帆副研究員主持,蕾奧規劃合作參與的《中國都市圈邊緣區的范圍界定、增長機制與治理響應研究》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典型的都市圈邊緣地區風貌/圖源—網絡
本項目聚焦都市圈邊緣區城市面臨的發展困境,建構以土地運營和產城聯動為核心的分析框架,對都市圈邊緣區的城市增長機制和治理響應進行研究,并基于效果評價提出優化策略。得益于對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黔中等多個都市圈地區規劃建設和空間治理的長期動態跟蹤和大量項目積累,蕾奧規劃將在田野調查、模型驗證、應用轉化等方面為課題研究發揮積極作用。
長期以來,蕾奧規劃與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在學術活動、學生就業、項目合作等方面,始終保持著緊密的交流互動,為本次課題的成功申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本項目也是蕾奧規劃參與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司將成立由王富海董事長領銜指導的工作團隊,從明年1月起正式參與項目研究。
-
蕾奧動態 | 西安分公司受邀與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業務交流
2022年9月26日,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分公司”)由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瑛帶隊,前往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與涇河新城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業務交流。涇河新城總規劃師陳道麟、涇河新城文旅集團董事長張小平、涇河新城文旅集團總經理楊龍等專家和領導全程參加了此次業務交流會。
會議現場
會議主要就涇河新城正在開展的重點項目進行前期策劃、運營、實施等方面的業務交流。西安分公司常務副經理劉瑛及項目團隊介紹了蕾奧規劃的業務范圍、市場布局以及公司未來主要的創新發展方向;著重就蕾奧行動規劃,城市開發運營等規劃理念作了詳細介紹,并結合相關規劃理念與思想對涇河新城正在開展的重點項目提出有意義的規劃見解與解決方案,表示將用專業精神深耕規劃建設等領域。
現場參觀
最后,雙方表示將在規劃建設領域內加強合作,用創新思維共同探索未來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之道。
-
蕾奧動態|朱旭輝總經理參與同濟大學深圳校友會“大師面對面”交流會
2022年9月24日,同濟大學深圳校友會聯合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在校友之家成功舉辦了“大師面對面”交流活動。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曉春,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校友會常務副會長朱旭輝,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司馬曉、鄒兵、黃用軍,同濟大學校友會副會長王岳明,深圳校友會會長劉沖,副會長朱伍松,秘書長柏曉豐,理事張成旺、羅志寬、羅強、楊軍、陳成、李永強,以及來自土木建筑、城市規劃、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年輕校友近5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大師們為年輕校友分享了在各自學術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取得的卓越成就,鼓勵年輕校友不斷學習,勇于創新,持續提升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繼續奮進,傳承同濟精神,創造新的成就。
交流活動現場
“杰出校友獎”合影
本次“大師面對面”交流活動,為大師們和年輕校友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張曉春大師對數字化時代趨勢的分享,司馬曉大師對深圳規劃經驗的解讀,黃用軍大師對地標建筑結構的闡述,鄒兵大師對同濟規劃結合深圳實踐所創造巨大價值的分析,都讓在場的校友受益匪淺;朱旭輝大師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自信而不自大,堅守底線的生活哲學理念更是給了年輕校友重要的啟發和思考。
同舟共濟,同行致遠,深圳校友會將繼續為校友們組織精彩、豐富、有意義的活動。
主辦
同濟大學深圳校友會
承辦
深圳市蕾奧規劃設計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AUBE歐博設計
感謝深圳校友之家九月主理人:
朱旭輝 常務副會長
感謝以下校友及朋友組織本次活動:
謝瑩 田黎 郁金燕 李鏡宇 蔡建邦
-
蕾奧動態丨蕾奧規劃景觀事業部榮獲IFLA AAPME兩項卓越獎
8月30日,IFLA正式公布2022年IFLA AAPME獎獲獎名單。蕾奧規劃景觀事業部申報的景田北公園社區及觀城公園之城項目獲得兩項卓越獎。自2020年開始申報IFLA系列獎項以來,蕾奧規劃三年共申報了9個項目,9個項目均獲獎,其中杰出獎1項,卓越獎6項,榮譽獎2項。
2022年IFLA AAPME獎——“氣候危機設計”是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亞太地區(APR)與 IFLA 非洲和中東地區合作舉辦的國際設計獎,它的成就和作品提供了一個展示和推廣的國際平臺。
今年的獎項共收到318份參賽作品。共評出20個杰出獎(OA, Outstanding Award),45個卓越獎(EA, Awards of Excellence),139個榮譽獎(HM, Honourable Mention)。在這里,我們向大家介紹蕾奧規劃兩個獲得卓越獎的項目。
—— 景田北公園社區 ——
(類別:已建成項目——社會和社區健康)
建設單位:深圳市福田城管局、蓮花街道辦
設計單位:深圳萬科集團、蕾奧規劃、城隆設計
項目位置:深圳市福田區
項目規模:約65公頃
深圳是一座高密度城市,密集的人口與有限的綠地形成了極大的矛盾。項目所在的福田區人口密度近2萬人/平方公里。而景田北社區面積約65公頃,人口密度高達4萬人/平方公里,高層住宅也非常緊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密度的居住環境,使居民逐漸忽視了鄰里關系,與自然的親密聯系也在慢慢消失。
近兩年來,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疫情嚴重時期,人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集活動。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使得社區成為疫情控制的基本單元,這讓離家近的小公園越來越珍貴。而因限制社交距離帶來的乏味、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市民的心理健康,因此公園綠地對人們精神的療愈作用也更加重要。
2022年春,奧密克戎毒株對深圳產生巨大影響,福田區人口密集,成為病例較多的地區,景田北社區成為本年首批限行區域之一,居民只能在社區內活動,使得社區內的小尺度綠地尤為珍貴。
設計團隊基于“綠地公平性”的視角,在現狀社區公園的基礎上,對景田北進行整體公共空間設計,以實現以實現綠地面積分布更均衡、公園布局更通達、使用功能更全面、兒童友好及養老服務特色更佳。項目通過“更公平——鄰里公園”、“更親和——口袋公園”、“更便捷——公園連道”三大策略的完善,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使整個社區成為一個大公園。
更公平——鄰里公園在該項目中,設計團隊考慮的“綠地公平性”包括區域布局的公平性和服務群體的公平性。
區域布局公平性:與單一的大型城市公園不同,該區域僅6.5公頃的綠地被劃分為6個大小不等的鄰里公園。均勻分布在社區各組群,實現3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6個小尺度公園擴大了總服務范圍,從而輻射到更多的居民;分散的布局縮短了周邊居民的步行距離,也避免了疫情期間的過度聚集。
服務群體公平性:該區域老年人群占比較高,又有多個中小學及幼兒園,寵物主人的比例也高于深圳的平均水平,因此六個鄰里公園各有主題,為周邊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居民提供多樣的功能和活動,尤其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它們分別是寵物公園、交通科普園、飛鳥公園、熊大園、巖石公園等(本次申報不包含景蜜公園,由其他設計單位完成)。差異化的功能布局強化了主題特色,提高了各個公園的辨識度和吸引力,豐富了體驗感。
更親和——口袋公園設計團隊也沒有忽視社區中看似不起眼的“微小灰空間”。例如道路和建筑物之間的過渡區域,往往多用作停車場。孤立的綠地或閑置的空地對行人并不友好。經過設計團隊與周邊業主的多輪建議和協商,最終在建筑前區挖掘了一些小微空間,為社區提供更多親近溫馨的口袋公園。
改造之后,地鐵入口前的空間變成一個有水景和座位的綠島;福田區外國語學校校園外的負空間被打造成了一條活潑的字母小徑;錢大媽店面門前被打造成可食用花園,延伸了商業主題,也提供了休閑空間;網球培訓中心的附屬場地也變成了彈性靈活的空間。
更便捷——公園連道鄰里公園與口袋公園以點狀的形式存在,那“公園連道”可以看做是把它們串聯在一起的線。在該項目中,設計團隊還對社區的街道進行改造,使公園社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項目方案以“一街一景”為特色,打造“公園式街道”。如景田北街被打造成紅色木棉的浪漫花景街。此外,“人性化街道”改造也是本項目的特色之一,綠樹成蔭的氛圍,讓炎熱的時候有更舒適的步行體驗。無障礙坡道、零高差交叉口、街角及公交站臺新布置的長椅和自行車樁等城市家具都提升了整個慢行系統的體驗感。公園連道的設計也模糊了每個公園的邊界,整個社區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大公園”。
我們希望均衡布局的鄰里公園、隨處可見的袖珍公園、連貫舒適的公園連道,可以成為高密度社區的活化劑。景田北公園社區有效推動了高密度城市的綠色生活,讓公園的使用更公平、功能更多樣化、氣氛更溫暖、更有活力。
—— 觀城公園之城 ——
(類別:未建成項目——分析和規劃)
建設單位:鴻榮源控股集團
設計單位:蕾奧規劃
合作單位:深規院、筑博設計
項目位置:深圳市龍華區
項目規模:約447.31公頃
觀城公園之城項目同樣位于高度城市化的深圳,與景田北社區面臨類似的問題: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綠地資源少。深圳龍華區,土地資源同樣高度稀缺,未來建設將受到限制。因此,這些區域只能通過大規模的城市更新繼續發展。在本次的設計任務中,蕾奧規劃景觀部承接了觀城片區景觀規劃設計,深規院負責更新規劃,筑博設計負責城市設計工作。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考察時強調了“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新發展時期,深圳公園建設需要堅持示范引領,成為全國公園發展的標桿,從“城市公園”轉變為“公園城市”,率先打造“公園城市”品牌。
觀城片區是深圳市龍華區北部核心,梅觀創新走廊與觀瀾河生態走廊的交匯處,鷺湖中心城與觀瀾老城交匯處。城市更新的拆遷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包含一般工業及新型產業等功能。周邊以村屋和工業廠房為主,生活環境品質較差,周圍的公園綠地支離破碎,河道狹窄,給本項目帶來巨大挑戰。
設計團隊通過“公園都市計劃+立體公園計劃+韌性空間計劃+未來生活計劃”四步策略進行城市更新。恢復生態結構、重建公園連道、新建口袋公園、軟化拓寬河道、打造云環公園、開放活力街區等,還原高密度城市核心原生態格局,打造多元適應性的未來共生生活。
STEP 1 - 公園都市計劃設計團隊通過內部公園環彼此串聯、周邊網狀生長鏈接公園的方式,形成3分鐘可達社區公園,10分鐘可達城市公園,20分鐘可達自然郊野公園,為周邊居民提供以自然為導向的健康生活場景。
設計通過山體修復等方式恢復原有的生態格局,依據現有條件營造五大主題公園,新增多個口袋公園,并構建“低線”——公園連道,拓寬軟化河道,將全域覆蓋的公園體系編織出一張“可感知的舒適生態藍綠網”。
STEP 2 - 立體公園計劃該策略通過“立體公園+慢行系統”結合的方式,在高強度高密度的市域保證城市的運行效率和開放性公平性。設計團隊在被道路和場地高差分割的9個街區的核心處規劃“云環公園”,使其可以向外生長聯系各個街區。此外,通過規劃“高線”——4個跨街公園與2個濱河步道實現與其他公園的連續性,讓市民可以“推門見綠”。全貫通的立體公園系統,串聯成一個24小時不間斷的翡翠公園環。
STEP 3 - 韌性空間計劃該項目以生態藍綠網絡為基礎,通過水敏設計,建立以彈性導流為目的的雨水系統、可浸沒的無障礙水岸、以及自然滲透的公園綠地系統。預計區域的蓄洪容量可增至160%,總儲碳量可達4034噸。
方案還融入了“開放區塊+安全單元”的管理設計,建立多社區溝通互動的載體,提高項目面對未知困難的自主性。結合“后疫情時代”的管理方式,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三級措施。平穩時期,圍合院落形成安保單元;局部疫情期,可結合大數據精準防控;疫情爆發期,封閉街區實施閉環管控。它是一個前瞻性的恢復計劃,從環境源頭預防到后期控制,構建靈活安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STEP 4 - 未來生活計劃設計團隊通過“文化環+公園環+健康環”的打造,增強社區鄰里溝通,倡導個性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方案融合兒童友好和老人友好的理念,主張全齡化的多元活動,構建健康社區,提供一個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未來生活場景。
時代不斷發展更迭,我們可能無法退回到自然田園,也無法避免高密度的城市環境,所以我們需要努力創造一個集約化都市中更好的自然環境,更多元包容的社區,以及更高效便捷的生活。
再次恭喜項目團隊,感謝業主及合作伙伴!
---- 關于IFLA ----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中譯為“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194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成立,總部設在法國凡爾賽,是風景園林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組織聯盟,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可和指導,由非洲區、美洲區、歐洲區、亞太區和中東區的77個國家協會組成,其使命是為了全球人類創造可持續和平衡的生活環境。
-
蕾奧規劃14周年慶 | 匠心以行 智領未來
-
行動探索 | 渭河疏浚及兩岸概念規劃設計
背景
渭河是“長安八水”之一,是西安市重要的生態資源,為提升渭河行洪能力,修復河流及兩岸生態,更好地構建渭河及兩岸生態安全格局,做好渭河兩岸的保護與利用,控制濱河重點區域城市開發強度,科學謀劃渭河兩岸發展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渭河生態風貌。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與西安國際港務區管理委員會于2022年5月組織開展渭河疏浚及兩岸概念規劃設計方案競賽,合力推動渭河及兩岸生態共治、規劃統籌、深度融合。
蕾奧規劃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MLA+B.V.聯合體應邀參與了本次設計競賽,經過比選榮獲第二名,并在創意、特色與設計上獲得了評審的一致好評。
基地在西安市區位
項目位于西安高陵區與國際港務區交界處,該區域是大西安東軸線新中心區域,是城市 “北跨”的橋頭區位,是跨區發展的重要融合點。本次設計范圍分為渭河疏浚及生態治理范圍、渭河兩岸概念規劃范兩個層次。渭河疏浚及生態治理范圍西起灞河入渭口,東至臨潼區界,總面積約 26.9 平方公里。渭河兩岸概念規劃范圍西起灞河入渭口,東至臨潼區界,總面積約 29.4平方公里,其中,重點研究范圍包括渭河南岸重點規劃設計區域面積約 9.3 平方公里;涇渭三角洲面積約 2.7 平方公里(含一座主題植物園設計)。
理解與愿景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秦隴的“母親河”,見證了千年的流域文明。基地是代表西安探索生態賦能發展的先行示范之地。該如何實現基地生態價值最大化,渭河兩岸融合發展,同時彰顯渭河的獨特性?
渭河歷經千年時空,從“蒼茫野性”到“天人共棲”凝練成了涇渭水文的調順、地文的富饒、天文的怡然、人文的共鳴 “四文”的智慧,而基地是“四文”融匯的代表。但同時現實中基地人與自然、自然與發展,發展與融合存在著分明的“界”。
基于“四文”核心價值,應對三個分界的現實痛點,我們提出“破界 + 融匯”的核心設計主張。并進一步研判未來,提出三個層面的愿景:自然的愿景、發展的愿景、人文的愿景。
基地將成為西安
最生態的自然綠心
示范融合的戰略重心
四文匯聚的風物長卷
四文匯綠芯、涇渭風物志
總體鳥瞰圖
| 四文匯 |
取自千年時光沉淀的智慧,“四文”策略共同打造“自然融合城市”的未來空間框架。
順水文——安全的水、生態的水我們基于渭河基礎特征,通過控河勢——疏浚河道,恢復蜿蜒擺動的自然形態,工程與生態目標結合;三灘治——挖筑結合,建構嫩灘、二灘、高灘三層河灘生態階地,根據灘區地形,營造生物棲息地;借水勢——引水入灘,搭建水網,微調地形,建構多樣水陸生境;控人為——建構低影響的分級道路游覽體系,減少人類活動對其他生物的影響,四種設計策略建立防洪、生態、景觀多維目標下的疏浚治理體系。
順水文總體策略
河道疏浚策略
連通現狀河灘濕地
結合疏浚塑造多樣水陸地形
敬地文——孕育生境、營造景觀基地原生物動植物種類豐富,生態本底良好。我們進行了詳細的生態本底分析,基于生態系統功能、人類活動影響和棲息地韌性對棲息地的質量和敏感性進行評估,并做出環境負面影響的評價。
負面影響評價
基于詳細的現狀生態論證,我們提出生態修復的四大核心邏輯:(1) 劃分8大生態功能區:將設計區域內所有綠地系統統一考慮,基于其應發揮的生態功能及修復潛力的評估,劃定出于4大目標(生態功能保障、生態功能提升、生態功能復合利用、城市生態化建設)8大類區域,并對每類區域的修復性生態工程、恢復后效果和管控要求進行詳細說明;
(2) 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基于區域棲息和季節性棲息的鳥類棲息需求提取的5種陸域和濕地典型生境組團,和種群受明顯影響的魚類為目標物種體系的5種典型底棲生境組團;林地、濕地、草地和農田高功能棲息地斑塊工具箱,以及相應棲息地工具落地指引和物種適應模式;
(3) 提出適應性管理要求:為使修復的生態系統順利發揮功能,依據物種使用棲息地的季節性規律設計適應性管理框架,對棲息地和人員進行管理;同時提出有人為活動參與的共生生態模式;
(4) 建立適合場地的生態管理機制:建立適應于場地的自然資源資產清算制度及相應的資源空間管理模式,提出GEP+GDP雙重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高質量農業與生態并行的管理機制。
敬地文總體策略
鳥瞰效果圖
適應性的生態設計200 米生態廊道混合棲息地
構建低影響的分級道路
應天文——順風 順水 順四時我們理解并應用樸素自然智慧,延承天人合一的營城方式。通過構建三級風廊體系、海綿城市基盤,營造綠色節能、四季可賞的生態景觀環境,實現順風、順水、順四時的生態景觀環境。
風廊冷巷體系
三級風廊體系
冬季效果圖
感人文——以自然為基礎、以人文為特色感化發展落腳雙區尺度,以涇渭為核,梳理 “米”字型生態框架,奠定山水田園城優雅大格局;順應場地環境,尋風接河,搭建“兩河八廊”的藍綠框架,通山水、連田園、鏈城市;挖潛四文故事脈絡,塑造一環多象、四文匯心的人文框架;銜接國空“三區三線”,基于自然適度退讓發展,通過開發適宜性評估明確集中建設地區,構建從城市漸進溶解公園的梯度開發秩序;圍繞生態價值的綜合實現,通過自然賦能發展,構建5個獨具涇渭特色的“生態+”產業經濟圈,并圍繞軌道錨、大道軸進行空間布局,整體形成——“一心一環聚八廊、兩軸六點串九區”的特色空間結構。
三區三線變化圖
“一心一環聚八廊、兩軸六點串九區”空間結構
設計總平面圖
| 風物志 |
|3個故事講述重點區域詳細設計|
“融合”見“分明”的故事涇渭三角洲區域——三角洲是涇渭二水相交最富魅力的區域。我們通過優先保障生境空間。兼顧自然和效率,形成軌道向自然圈層漸退的開發秩序,同時將“自然”代入三角洲的設計,水沙交織中衍生了峽谷、階地、裂谷、平原的城市生境。通過一條集萃四文風物的體驗動線,串聯特色8幕場景:荒野畫廊、連橋公園、藝術麥田、涇渭分明、森林峽谷、階梯游廊、裂谷花房、臺塬活水。
一條動線、四文集萃、八幕場景
涇渭三角洲鳥瞰效果圖
森林峽谷鳥瞰效果圖
裂谷之門效果圖
裂谷花房效果圖
曠野跳臺效果圖
“濕地”感“林苑”的故事渭河南岸區域——我們最大化尊重片區現狀的田園基質,并予以延續和演繹。引自然入城,構建北林、中苑、南港的特色格局。區域內形成1條5公里濕地農園綢帶,4 個特色生態苑落:產城服務苑落、綠色創智苑落、濕地休閑苑落、農研教育苑落。
渭河南岸重點地塊鳥瞰效果圖
渭河南岸重點地塊功能結構
“風景”伴“渭河”的故事沿河泛生態走廊區域——我們提出輕介入可融合、低成本宜維護、可游覽多體驗、漸進式可生長的規劃目標。希望形成一條人境和諧的鄉土生態帶、一條城野融合的郊野休閑帶、一條“城市”延伸到“郊野” 多元體驗的四季風景帶。
生態走廊鳥瞰效果圖
沿河泛生態走廊功能分段及景觀結構
涇渭分明看臺效果圖
以上是聯合體單位對本次競賽的項目思考,我們希望四文風物成為一種具象化的“未來生活”,吸引人們出發、探尋、停駐在生活的細節里發現涇渭之美!
在此特別感謝聯合體兄弟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MLA+B.V、綠野清薇(北京)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此項目中的辛苦付出,以及在相互配合中的鼎立支持!
-
蕾奧動態 | 王富海董事長應邀參加深圳市政協“高標準建設韌性城市”專題協商會并作主旨發言
2022年8月24日,市政協召開七屆第三十七次主席會議,圍繞“高標準建設韌性城市 提升可持續應變和發展能力”進行專題協商,為推動深圳韌性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會議由市政協主席林潔主持,副市長余鋼出席會議,市發改、應急、規劃、交通、生態、氣象部門領導到會協商交流。王富海董事長作為市政協常委受邀在會上發表“謀全局、精治理,加快推進深圳高標準韌性城市建設”的主旨發言。
專題協商會現場
“高標準建設韌性城市 提升可持續應變和發展能力”專題協商會經市委批復確定為2022年度政協協商與民主監督計劃重點協商議題。
自2022年4月開始,圍繞深圳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相關問題,由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牽頭,王富海董事長與郭仁忠院士領銜成立課題組,開展了系列調研與專題研究。通過文獻綜述、政策解讀、風險識別、現實評估、案例借鑒、數據分析等方式,在調研座談10余家單位、函調20余家單位的基礎上,結合政協委員建議,形成八萬余字的研究報告。圍繞“基礎設施系統、城市綜合運行系統、城市應急響應系統、城市研究支撐體系”四大領域提出23項需要重點強化的方面,并提出五類共75條具體措施建議,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借鑒。
專題協商會上,王富海董事長提出,雖然深圳已圍繞韌性城市建設做了若干探索和準備,但在思想認識層面,還應強調要從“亡羊補牢”到“未雨綢繆”的思路轉換,工作的全局性、系統性還有待加強。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對韌性理念和韌性城市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夠,關注的焦點仍是災害發生時的應急系統以及防御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將韌性城市建設上升到城市戰略層面統籌考慮;
二是對城市的風險評估不夠,對潛在的、生效時間較長或者發生概率較低但危害較大的風險災害的重視程度和應對準備相對不足;
三是缺乏本地化的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及城市韌性水平的測度方法,沒有形成適合深圳自身特點和實際的韌性城市建設標準與指南;
四是城市韌性相關的空間信息資源分散集成度較差,部門間共享與協作存在壁壘,與公眾的互動反饋機制尚未建立等。
對此提出建議:將韌性城市提升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盡快開展韌性城市頂層設計與前瞻性研究,通過“智慧城市+韌性城市”推動韌性社區建設和多元參與,積極謀劃建設超大城市韌性治理的深圳路徑。
專題協商會現場
對此,王富海董事長重點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建議一建立統籌機制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工作一是要從戰略層面認識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要盡快明確建設韌性城市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形成化解和抵御災害的能力;到2030年,形成應對災害的適應能力和預警能力;到2035年,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對于災害的預警、綜合防治形成完善的機制,成為深圳作為未來全球標桿城市的重要方向。
二是要完善韌性城市頂層設計。要健全管理體系,在市級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共同組成工作專班;同時成立專家和顧問團隊,由科研院校、專業服務機構和相關企業的技術專家組成,為政府決策提供各類技術支持。要在愿景的前提下制定戰略目標,提出各項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要精準評估、充分研究、確定計劃、全面行動、協調推進、考核驗收、再次評估,形成一個循環提升機制。
三是要推動開展前瞻性研究。盡快開展城市風險評估工作,以定性+定量的手段,結合智慧技術對城市的各個方面做出更準確的評估和超前的安排。同時將韌性城市作為一個重要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方面,開展一系列國際性的活動,締結伙伴關系網絡。
建議二以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創新韌性城市建設路徑韌性城市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城市規劃領域,今后不僅要尋找其確定性,更要學會容納容忍不確定性,在一系列不確定性中提高城市發展的綜合水平。深圳已走在全國前列,但在不確定性方面還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是在應急避難方面,要盤活存量空間。城市規劃中要適當布置應急空間,通過挖掘盤點城市中空置場地和未充分使用的空間,為城市創造更多的韌性場所。要關注韌性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二是要推進非建設用地郊野公園化。深圳寶貴的非建設用地不僅僅留給自然生態,還應該給城市提供一個安全保障的空間。因此要推進非建設用地郊野公園化,并且在郊野公園中更好的安排應急系統,特別是在非建設用地安排應急物資儲備空間和救援設備設施,以備不時之需。
三是加強韌性社區建設。將韌性設施精準且細致的普及到社區,使用智慧手段把社區韌性提到較高狀態,使市民通過社區強化自身安全的同時,也為整個城市的安全做出貢獻。在韌性社區建設過程中還應踐行城市運營理念,探索一條多元參與的少投入、高效益、可持續韌性社區建設模式。
四是要關注城中村的韌性建設。城中村的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內容,在韌性建設方面更要大力投入,甚至成為深圳在更大范圍內韌性城市建設的創新與特色。
建議三推動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的結合智慧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一脈相承。
一是提升信息資源與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特別是提升市應急管理監督預警指揮中心數據平臺的能效,強化預警才是更高明的治理可能危機的手段。建立基于CIM/BIM結合的城市空間信息管理平臺,BIM系統不僅僅是可看的,更是好用的孿生城市系統。
二是要建立針對韌性城市建設效果的反饋機制。將公眾的反應作為韌性城市建設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根據評價和反饋情況,實現對下階段韌性建設計劃的調控和修正,最終形成 “監測-發布-預測-反饋-調控”全周期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
三是要加強自主研發,強化信息安全建設。信息不僅僅要集成,還要安全,因此未來的城市信息安全是韌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深圳還需做更大努力。
最后,王富海董事長認為,“韌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又是一個老話題,面對各種各樣不確定性,深圳應該說已經站在了全球前列。要成為全球標桿城市,我相信韌性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希望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僅僅是做一個近期實施方案,更需要在戰略、機制、目標上做出更好的安排。”